網頁

星期一, 12月 30, 2013

紐英崙藝術學會攝影班1/5開課

紐英崙藝術學會將開辦攝影班,從一月五日(週日)起,每逢星期日,下午一點半至三點,在藝學會址(25 Edinboro St., 2/F, Boston)上課,共十堂課。

趙羨藻,梅國治,謝偉明,林卓成等人將擔任老師,教攝影技巧,構圖,相機功能,後期制作的Photoshop, lightroom 基本知識等。費用100元。報名可洽梅宇國,617-818-2973617-312-1777 Raymond

荷蘭導演Rombout 波城追蹤高羅佩足跡

荷蘭外交家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編的“神探狄仁杰“小說,讓1950年代的西方人對中國大為著迷,漢學大興。中央電視台的”神探狄仁杰“電視連續劇,在過去十年間令中國人對古代、現代官場著迷,讓網友在一天內問了250萬次,“元芳,你怎麼看“。
發現荷蘭竟沒多少人知道這位名聞國際漢學家高羅佩是荷蘭自己人的荷蘭裔紀錄片導演羅幕(Robert Rombout),因此動念,要拍“高羅佩足跡(In the Trace of Robert Van Gulik)“,日前再度來到波士頓,拍攝部分片段。
羅幕第一次為此事來波士頓,是2008年。他訪談了哈佛大學中國戲劇大師伊維德(Wilt Idema)教授,和2006年以英文出版“「狄公故事新(Tales of Judge Dee)」”的朱小棣見上一面。
            由於資金籌集不如理想,羅幕在那以後先拍“美國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Stories USA)“紀錄片,走遍美國境內15個名叫阿姆斯特丹的市鎮。去年,歐洲電視台有意播製“高羅佩” 紀錄片,羅幕成為最佳導演人選。
            中國網民的欣賞央視所拍“神探狄仁杰“系列,卻從從2004年起,狂熱不減。2004年八月第一部三十集,三個故事,接著2006年十一月第二部,四十集,三個故事;2008年三月,四十四集,二個故事;看到2010年,四十四集,一個故事,該劇新杜撰角色“元芳”,陡然大熱,“元芳,你怎麼看”也變成網民戲謔的口頭禪。
            香港導演徐克2010年拍的“狄仁杰之神都龍王”電影,今年九月還來到波士頓的AMC電影院上映。
            中國人對“狄仁杰”的持續不減熱情,2012年促使高羅佩的外孫女Marie-Anne Souloumiac和高羅佩迷,也是在上海的書籍收藏家Wilbert Kragten,成立了“高羅佩現在(Robert Van Gulik NOW)”委員會,邀羅幕(Rob Rombout)辦了一場入場費要75元人民幣的座談會,講述他追查高羅佩足跡的經過,還應邀上了上海外語頻道(ICS),向五百萬戶家庭播出的“說東道西(Culture Matters)“節目。今年四月,他們還在上海辦了一場”高羅佩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前,羅幕透過他在比利時的製作團隊 Off World聯繫,回到波士頓,訪談朱小棣,到波士頓大學拍該校收藏的高羅佩文稿。遺憾的是,哈佛教授伊維德回荷蘭了,只能來日再拍。
            在籌拍期間,讓羅幕頗為興奮的是,儘管當年和高羅佩往還的于右任,馮玉祥等人早已作古,但他在中國重慶找到一名曾和高羅佩一家有來往的老婦人,從訪談中捕捉到一些第一手資料。他也在上海訪談了高羅佩的外孫女等家人。
            原本在哈佛住宅研究中心做研究,年前遷往華府,出任安生基金會副主任的朱小棣,由於家人仍留在波士頓,固定的兩地奔波。那天他接受羅幕採訪,還到查理士河畔的地鐵站出外景。
            朱小棣透露,兩個月前,中央電視台也因為“紐帶”節目要介紹的對中西文化交流起歷史作用者,其中一人是高羅佩,也找到他訪問。
            目前,央視正在拍“神探狄仁杰5”,羅幕也已返回比利時,繼續他和Zeppers影片公司聯合製作,荷蘭電影基金,佛蘭德(Flanders)視聽基金,瓦隆布魯塞爾聯合基金會(le Centre du Cinéma de la Fédération Wallonie-Bruxelles et de VOO),比利時聯邦政府避稅所(Belgian Federal Government Tax Shelter
)等機構支持的拍攝工作。

圖片說明:


            荷蘭紀錄片導演羅幕(Rob Rombout)(右)來波士頓訪問朱小棣(左)。(菊子攝)

Marty Walsh 波士頓市長就職禮 Tom Menino 不出席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將不會出席新市長馬丁華殊(Marty . Walsh)一月六日的就職禮。
         馬丁華殊據說無意拆除波士頓市內,二千多個以萬寧路為名的標誌、路牌。
         波士頓環球報昨(29)日指出,萬寧路上週五告訴記者們,他將不會出席新市長的正式就職禮,因為那是馬丁華殊的日子。
         萬寧路的發言人喬綺斯(Dot Joyce)週五時也顯然因為“那應該是萬寧路的日子“,直覺認為,馬丁華殊不應該參加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波士頓第一夜“,或至少不應一起帶領大遊行。
         喬綺斯週六對外表示,萬寧路將在一月六日那天,出發渡假。雖然不出席馬丁華殊的就職禮,但將在當天稍早時刻,和馬丁華殊晤面,作簡短交接。
         波士頓環球報表示,萬寧路將是波市近百年來,唯三的不參加下任市長就職禮的市長。
         萬寧路之前的市長雷夫連(Ray Flynn)在第二任期間的第二年,接受任命為美國駐梵蒂岡大使,1994年萬寧路就任時,他已住在羅馬。
         再之前的波士頓市長,凱文懷特(Kevin H. White),海恩斯(John B. Hynes),柯雷(James Michael Curley),萬斯非爾德(Frederick W. Mansfield),以及畢德索(Andrew J. Petersall)等人,都出席了接任者的就職典禮。其中有幾人還在就職典禮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雷夫連之前,未參加接任市長就職禮的市長是柯林斯(John F. Collins)。 1968年時,他錯過下任市長就職禮,是因為腸胃感染,醫生命令他住院休養 。
            波士頓環球報上週還有另一篇關於萬寧路和馬丁華書的文章。該文指出,曾是萬寧路市長職位競爭對手,明年將重回市府擔任市議員的米高法拉提(Michael Flaherty),萬寧路的競選經費財庫內,還剩下四十一萬四千餘元。如果他把這些錢用來拆除市內大約二千多個,掛著萬寧路姓名的招牌,並換上新市長馬丁華殊名字的話,可以節省納稅人很多錢。
            關於這一建議,喬綺斯說萬寧路不會這麼做,波市府只會拆換市府大樓兩個資訊櫃台上的名牌,以便市民知道誰是新市長。馬丁華殊則表示,拆那些招牌到底得花多少錢,難說得很,他並不介意那些招牌留在街上幾年。



麻州2014減稅0.05%

新年將屆,麻州居民迎來明年減稅喜訊,只不過減的很少。
麻州的所得稅將從週三起,降0.05%。從5.25%降到5.2%。麻州州法規定,當州政府稅收成長超過某些指標時,就自動減稅0.05%
麻州稅務局表示,截至十一月底收到的稅款,已達七億六千六百萬元,和麻州上一個會計年度的同一時期比較,高了9.7%
對大多數納稅人來說,這從一月一起生效的減稅,大概可為他們一年節稅五十元。但這對州政府的財務來說,卻影響很大,估計州政府的收入將減少六千五百萬元。


海外公共外交要高度重视媒体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轉載

海外公共外交要高度重视媒体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华人公共外交促进会、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1228日举办“名家论坛”,邀请知名媒体人、美国华人公共外交促进会名誉顾问朱易,就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做出阐述。做为在南加州地区唯一同步发行英文报刊的华文媒体,朱易结合《国际日报》在主流社会中面向草根介绍华人社区和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指出海外华人从事公民外交,要高度重视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媒体对美国社会和普通民众潜移默化的关键影响力。美国华人公共外交促进会会长任向东主持论坛。
一直以来,华人社区、包括华裔高阶的民选官员的活动,主流媒体上都极少有机会给予相关或平衡的新闻报道。在媒体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普通民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媒体。所以,普通美国民众对华人的印象是不太清晰的、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
与会者认为,媒体可以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和草根阶层的观点和判断力的形成。海外的公共外交如果没有媒体的放大器作用,所得的效果则相对有限。一方面通过华文媒体对华裔民众起到宣导和提醒的作用,促进建立新型的华人形象。另外一方面,通过英文媒体,面向海外华裔新生代和主流社会以及普通民众,介绍和表达美中关系对国家利益和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这样可以进而影响到联邦决策层的国会议员和政府主要官员的政策选项。
当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默默耕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更要研究如何以接近的价值观,获得受众的接受。
据介绍,目前美国《国际日报》除了每天的华文日报外,每周在南、北加州发行英文版的报纸,并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月一次随美国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同时发送介绍中国各地和中国文化、华人社区信息的全英文增刊。这样每个洛杉矶时报的订户都可以直接阅读到有关中国和华人社区的信息。这样的增刊一开始发行,立即引起了华裔民选官员的重视,主动登门拜访,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的媒体支持。目前中国大陆多个省和直辖市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渠道。
新当选的2014年度罗省中华会馆主席、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副会长伍尚齐表示,主流社会一直以来对中国城都相当关注,但是了解的程度和时效有一定的差距。同样,华裔第二代和第三代大部分都没有阅读华文报纸的能力,对华人社区的动态没有了解的渠道,所以对华人社区事务的热情和认同都受到了影响。希望能与《国际日报》加强合作,通过这个英文媒体平台,向主流和华裔新生代介绍华人社区的最新动态。

美国华人公共外交促进会同时宣布,已获得热心人士的支持,将从20141月开始,每月在《洛杉矶时报》的《国际日报》增刊上有一个版面,介绍华人社区的文化和专题活动,同时传达民间公共外交对于促进美中长期友好关系有重要和积极作用的理念。(AACYF洛杉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