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5月 04, 2009

波城僑界賀至孝篤親公所一門三傑

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二日晚在龍鳳酒樓設宴,感謝僑社在報章上刊登大幅廣告,恭賀該所一門三傑,陳毓禮獲華光一等獎章,陳玉律獲海華榮譽獎章,陳家驊獲聘為僑務委員,並強調這榮耀也歸於整個華人社區。
與陳毓禮已有近廿年交情的波士頓市市長馬連奧二日晚親自出席到賀,還開玩笑的說,「啊,我們不知道陳毓禮都做了些什麼」。
言歸正傳之後,馬連奧指陳毓禮、陳家驊都為社區服務多年,無論是爭取可負擔住宅,推動美化華埠、維護華埠治安,他們對華埠的關心,大家都有眼可見,也對他們的努力,有相當的尊重與推崇。至於陳玉律在藝術方面對社區的貢獻,也一樣重要。他認為人們必須要保持文化傳統,並讓後代子孫知道,那也是美國傳統的一部份。
和陳毓禮、陳家驊都有幾十年交情的陳建立,當晚代表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上台致詞。他以老朋友的身份強調,三名陳姓宗親獲重大表揚及重要聘任,不單只是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的光榮,也是整個華人社區的榮耀,因為世界上沒有那個人能夠自外於他人而有所成就,他們三人得有今日的榮耀,也全因為台前幕後,有無數志同道和的家人、朋友協助。
他透露自己1974年進波市府工作,擔任波市華埠小市長起,就和在波市採購部任主管的陳毓禮一起為華埠社區服務,又一起在至孝篤親公所為宗親服務,深知華埠之內,幾乎無人不認識陳毓禮、陳毓琁兄弟。陳毓禮的獲得華光一等獎章,確是實至名歸。至於陳家驊,他們倆人也相識四十年,曾一起辦過為華埠青年服務的許多項目,包括主持華人之音電台,辦英文班,還一起擔任華埠與塔芙茨大學談判的七人小組成員,親密到只差沒有同居而已。
陳建立表示,他雖然和陳玉律不熟,但常從報章上看到有關這位宗親的報導,知道她和夫婿林愛迪創辦的紐英崙中華藝術協會已有廿五年歷史,作育青少年英才無數,可稱為「婦女能撐半邊天」。
這場祝賀晚宴,由陳黃海蘭任儀式,陳單鳳琴主持餘興卡拉OK,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楊國棟代表有關單位授獎,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兩名主席陳文浩、陳禮簡潔的感謝僑界人士的出席。陳建立及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顧問陳日華還分別做了多首詩來獻上祝賀。


圖片說明: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楊國棟(右二)代表有關單位授獎給林愛迪(右一起)、陳玉律夫婦,梁潔瑩、陳家驊夫婦、陳毓禮、黃杏蓉夫婦。(甄雲龍攝)

波士頓市市長馬連奧(左二)也特地出席,恭賀陳毓禮(右一起)、陳玉律、陳家驊等人獲獎及獲聘任要職。(甄雲龍攝)

星期日, 5月 03, 2009

麻州再傳四人染患豬流感

麻州政府官員昨(一)日下午表示,麻州居民又有四人證實染患豬流感。
麻州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Commission)局長奧爾巴(John Auerbach)昨日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這四宗個案的患者,都正在復原中。但他提醒的指出,當局並不認為未來的日子內,還會出現更多個案。
麻州之前已證實成為豬流感受害者的,只有羅爾市的兩兄弟。
波士頓市公共衛生局昨日下午也宣佈,哈佛大學牙醫學院學生,可能有九人受病毒感染。
奧爾巴表示,這四宗新證實的個案,和哈佛醫學院個案無關,也和安赫斯特學院的疑似個案無關。
波市公共衛生局昨日下午宣佈,有九名住在長木校區內,就讀三、四年級的哈佛學生可能染患豬流感。他們都參與治療病人活動。追蹤病毒者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學生受到病毒感染。
波市傳染病局主任巴利(Anita Barry)博士估計,該校牙醫診所內,約有廿名病人和染上豬流感病毒的學生有接觸。不過以這些學生們平常處理病人袍、手套等物品來看,這些病人實際上曝露於病毒下的機率不高。
麻州政府表示,即日起,麻州位於牙買家平原的實驗室,將為出現發燒、咳嗽、疼痛等染患流感症狀的人檢驗鼻子及喉嚨樣本,以決定他們是否染病。
昨日下午,有哈佛華裔學生以電子郵件警告同學,有住在校園外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被診斷出染有豬流感病毒,提醒眾人要注意清潔及安全,用肥皂洗手,勿和他人分享食物、飲水。

碧毫藝術品賞會為昆士醫療中心籌得四萬元

昆士醫療中心(Quincy Medical Center)經紐英崙藝術學會全力支持舉辦的首屆碧毫藝術品賞會,四月廿八日晚在數百名大昆市社區中西醫生及民眾川流不息,昆士市長柯奇(Tom Koch)親自到會,表揚籌辦活動主要人物的盛況中,為該中心的亞裔服務基金籌得四萬元。
昆士醫療中心社區發展專員譚秀婷表示,在這場盛會成功舉辦之後,從該中心入門大廳到主電梯的通道,將成為「昆士醫療中心藝術廳(QMC Hall of Fine Art)」,經年陳列當地藝術家的作品,藉以延續首屆碧毫藝術品賞會為社區民眾和醫院及藝術搭起的橋樑。
不少出席者在會後表示,這場昆士市內的盛會,無論聲、色或味,都是一場美的饗宴。一些西人醫師也讚嘆表示,這還是他們第一次有機會那麼全面的欣賞到中國藝術之美。
這場盛會是譚秀婷早從一、二月前就敦請金門超市總經理胡運炤及紐英崙中華表演藝術協會會長譚嘉陵擔任共同主席,邀得三十五名籌委參與策劃、宣傳的結果。譚秀婷不僅情商來紐英崙藝術學會的梅宇國、梅國治、譚嘉陵、趙羨藻、林浩宗、林卓培等藝術家提供了四十三幅書法、繪畫及攝影作品,在現場展示、拍賣、即席揮毫,還經由紐英崙中華表演藝術協會協助,請來張正山、黃少堅、楊信誼等老師級人馬,演奏中國民樂,胡炳超少林洪家武術學院舞獅獻吉,昆士龍鳳酒樓及Fuji 1546提供中日美食。
昆士市長柯奇在致詞時也特地指出,昆士市能夠有那麼多元、豐富的文化,全因為有這麼多才華橫溢的民眾,無私的和大家分享各種藝術。他也表揚昆士醫療中心的努力服務昆士市內廣大的亞裔人口,指出當晚籌款所得,將用於為亞裔民眾提供免費的健康教育、檢驗,及印刷品。他說,讓每一名昆士市民都有機會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是昆士市的優先目標。
昆士醫療中心董事長季本斯(Gary Gibbons)也在致詞中特地感謝華人社區的慷慨支持,才讓該中心的這一藝術饗宴構想,得以落實。他也強調該中心致力於因應社區的醫療服務需要。
譚秀婷也特地感謝參與籌劃的社區人士,包括張慶榮,陳超然,梅沛傑、杜潔文、莊潔儀、衛爾金(Eugene Welch)、容梓峻、梁戰士、關靜儀、余忠勤、馬偉業、蔡麗梨、林月嬋、林小霞、林穗盈、劉郁庭等人。

圖片說明:

昆士市市長柯奇(右六)、昆士醫療中心董事長Gary Gibbons(右九)、昆士醫療中心發展專員譚秀婷(左二)、紐英崙中華表演藝術協會會長譚嘉陵(右一)、金門超市總經理胡運炤(左六)、紐英崙藝術學會共同會長梅宇國(左五)等人在碧毫藝術品賞會中合影。(圖由昆士醫療中心提供)

紐英崙藝術學會的張曉茵(右起)、梅國治、林卓培、林浩宗、譚嘉陵,以及張浩甜(左二)、梅宇國(左一)等人,是碧毫藝術品賞會中提供藝術品拍賣的主要人物。(圖由昆士醫療中心提供)

台灣關係法維繫台海和平三十年

學者專家: 現狀不變,無需修訂
美國的台灣關係法,今年跨入三十週年。王維正、楊念祖兩名教授四月三十日晚在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與波士頓世界事務協會(Boston World Affair)合辦的視訊會議中,異口同聲表示,該法維繫了兩岸和平三十年,在現狀不變下,沒有必要修訂,美國也樂見其繼續存在。
台灣關係法(TRA)是美國卡特政府一九七八年決定和台灣斷交,美國國會不滿其做法而通過的特別法案,讓台灣在不獲美國承認為一個國家的情況下,仍曖昧的享有國家待遇。
這一因應當年情況而訂,許多人都以為只會暫時存在的法案,竟然一過三十年,迄今仍然在美中台的三方互動中,發揮著作用。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楊念祖表示,台灣關係的主要精神之一,是要求台海兩岸和平解決彼此的歧見。同時因為美國明白表示不得動武,一旦台海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將予保護,逼使中國出兵前得三思。
美國里奇蒙(Richmond) 大學政治系主任王維正則指出,從學者的角度看,除非中國大陸不兵而降的統一了台灣,或是台灣突然走上獨立之路等影響台灣關係法存在的情況出現了,他認為美國願意繼續支持台灣關係法,也樂見兩岸現狀永遠維持下去。
包括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一眾要員的共三十多名出席者,以及主持研討會的K&Gates律師樓律師林美音提出了在兩岸通商,經濟關係越加緊密的發展下,台灣將如何在經濟上仍然保持一個國家的狀態,同時又進入大陸投資,以及七十年之後,兩岸關係可能有什麼樣的演變,兩岸的軍備發展影響等問題。
楊念祖和王維正兩人從學者角度所做的回答,令不少來自台灣的在座者深思。楊念祖指出,台灣關係法對兩岸民眾有著心理上的影響。其中之一是國家身份的認同問題,在蔣介石時代,台灣是中國民國,但二年之後,當中華民國得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時,台灣內有多少人會興奮得好像美國在慶祝建國兩百週年時的舉國同歡,很讓人懷疑,尤其是過去這廿年來,台灣之內有本省人、外省人,山地人、客家人,以及中華民國和台灣建國之類,迄今未歇的爭議,許多人都已對自己的國家身份到底是什麼,感到模糊不清了。至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普遍有並不關心中國是否統一台灣,但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心態。
王維正指出,許多人當年都認為,在蘇聯瓦解之後,共產社會主義,獨裁政權必將消彌,訂定台灣關係法的人也都以為,往後的世界局勢發展,會使得這法沒有存在的必要,但結果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或一黨專政國家,獨裁政權等都照樣存在,台灣關係法也一立三十年,可見世局衍變,詭譎難測。他也指出,今日的台灣年青人其實都認為,儘管兩岸在民主化的腳步上,距離越拉越遠,但在經濟上,他們的未來卻和中國大陸連在一起。

圖片說明:

高蓋茲律師事務所律師Harry P. Grill(左起)、新聞組組長王麗珠、林美音律師、王維正教授、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楊國棟、世界事務協會波士頓分會代表等人籌辦台灣關係法會議。(菊子攝)

台灣關係法視訊會議現場。(菊子攝)

星期六, 5月 02, 2009

塔大種族歧視案 肇事者向韓裔學生道歉

十三名塔芙茨(Tufts)大學韓裔學生四月初在校內遭同學以種族歧視字眼辱罵一事,在律師出面後,經有關方面協調,罵人者和被罵者已和於四月廿四日達成協議。
該一協議規定,罵人的霍斯特(Daniel Foster)必須在塔大校報上刊登道歉信,承認他說過種族歧視語言,吐口水,還威脅要殺了這十三名韓裔美籍學生。塔大校方將勒令他下學期(2009年秋季)停學一學期。根據梁聯星律師發出的新聞稿,塔大行政部門於四月廿五日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韓裔學生、肇事者、塔大校方,雙方律師經過無數小時,氣氛緊張的協商後,才達成的這協議也規定,霍斯特在塔大就學期間,不得參加兄弟會之類的組織,須報名上匿名酗酒者班或其他的相關治療活動,參加反歧視、反仇恨項目。塔大行政部門已宣佈,在塔大准許他回校上課前,霍斯特必須顯示他已從這一事件學到教訓。
道歉信已刊登上網http://www.tuftsdaily.com/freshman-admits-to-racial-incident-with-ksa-members-1.1734525

星期五, 5月 01, 2009

李瑾談情感能力 「沉默是金」文化不適用於美國

布朗大學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教授李瑾上週末以「情感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y)」為主題,為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舉辦了一場講座,點出華人在職場應注意管理個人感情;父母們應注意中美兩種文化對子女的衝擊,以及怎麼做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李瑾指出,華人的「沉默是金」文化,和美國文化的要求個人敢於發言,表達意見有南轅北轍之別,以致深受華人傳統文化薰陶者,在美國職場中比較不容易成為領導人物。有心在企業階梯上向上爬者,必須做自我心理建設與調適。
李瑾也指出,在越來越多現代僱主以處理情感能力為僱用與否的決定因素之際,留居美國的華人也應該培養自己的管理情緒能力。
至於在子女教養上,華人家長必須要瞭解子女在學校、社會中接觸的是美國文化,在家中接觸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若父母平日不適當引導,不注意傾聽子女心聲,就容易和子女發生溝通問題,嚴重時還會影響子女的人格健全發展與家庭關係。
當天出席的聽眾,有許多人聽後,都有心有戚戚焉之感,發問踴躍。
李瑾也告訴與會者,她正在進行一項探討二歲至四歲幼兒在學習興趣、語言能力及各項發展上情況的調查研究。有意參加研究的華裔移民家庭可電洽401-863-6405。
網協將於五月三日(週日)上午九點,假華森(Waltham)市Foley Hoag LLP律師事務所(1000 Winter Street, Suite 4000, Waltham, MA),接待天津風險投資協會,舉辦「駕馭東西方風險投資潮流─助你夢想成真」研討會。
查詢詳情可上網necina.org。

圖片說明:

布朗大學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教授李瑾講談後,不斷有家長趨前發問。(圖由網協提供)

張冠梓編著「哈佛學者看中國」預定十月出版

關心中國問題的哈佛大學學者看中國,並不是新鮮事,但訪問這些學者,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結集成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事長張冠梓,大概還是第一個。
預定於今年八月返回中國的張冠梓,利用他在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做訪問學者的機會,約集幾十名青年學者,訪問了至少廿二名哈佛大學內舉足輕重的學者、教授,預定今年十月出版「哈佛學者看中國」一書,藉以向中國建國六十週年祝壽。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的張冠梓,2007年時曾發動社科院150多名青年學者,和142名社科院學部委員學習交流的活動,藉由這些青年學者的視角及訪談,整理成「學問有道─學部委員訪談錄」一書,展現學部委員們的成長之路,與及他們的學術生涯、冶學經驗。該書出版後,獲得中宣部、文化部及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原創圖書獎」。
2008年,張冠梓知道自己將到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做訪問研究後,起草了一份約廿頁的「哈佛看中國─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訪談活動工作手冊」,當年九月呈交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贊助,來到哈佛後就如火如荼的推動起這邀集青年學者訪談哈佛大學知名學者的活動。
張冠梓認為,在中國開放改革三十年後,正積極和國際接軌之際,瞭解西方人和中國人對問題的看法,有什麼視角差異,不走極端的分析出因應之道,對中國反思自己處境,研擬未來發展很有助益,而訪談哈佛學者對中國的看法,不失為達到這目地的捷徑之一。
不過,美國和中國的環境到底不同,不論是哈佛的知名學者,或是在哈佛大學圈中的青年學者,學生,每個人都很忙碌,在協調訪問人,受訪者及訪談題目上,張冠梓耗費了許多心力。經由目前正修讀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師從哈佛亞洲中心主任賽奇(Antony Saich),並擔任哈佛中國沙龍主持人的于盈,適時從旁協助,這本書現在已接近完成階段。
張冠梓自己親自上陣,訪問賽奇教授,並整理成四十頁,二萬五千字的「轉型中的中國和中國的轉型」一文,已在人民網上發表。
于盈訪談了以「軟實力」理論著稱,將出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約瑟夫奈爾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2005年他還獲選為美國之內,在國際關係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美國總統奧巴馬指聘他擔任駐日大使的消息,早於今年一月外傳。日本的每日新聞社於四月十八日發佈新聞,指約瑟夫奈爾已確定將出任美國駐日大使。于盈的這篇訪談,中文版逾一萬二千字,英文版已刊在美國版人民日報上。
根據訪談名錄,受訪的哈佛大學教授、學者,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幾乎沒有一個領域未觸及。除前述兩人外,還有曾任費正清中心主任,目前集中精力撰寫「鄧小平傳」的傅高義(Ezra Vogel),現任費正清中心主任柯偉林(William Kirby),法學院研究所副所長安守廉(William Alford),擔任國家資源中心東亞部主任的包庇德(Peter K. Bol),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及文化大革命的麥法圭(Roderick MacFarquhar),研究中國群眾運動和社會變遷的政治學教授斐宜理(Elizabeth Perry),榮譽歷史教授柯文(Paul Cohen),曾任商學院副院長的麥法蘭(F. Warren McFarlan)。受訪的華裔哈佛教授及學者,則包括曾任美國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丘成桐教授,以及東亞文明系教授王德威等人。

圖片說明:

于盈、傅高義、張冠梓日前在一場講座中留影。(菊子攝)

去年十二月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右)訪問波士頓,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演講後,約瑟夫奈爾(左)特地趕到會場和董建華晤談了十餘分鐘。(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