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4月 28, 2014

哈佛大學本科生天安門會議 歐立德:中國終有一日可以談六四

 哈佛大學“歷史和記憶中的天安門”會議會場,坐得滿滿的。(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一群哈佛大學本科生舉辦的“歷史和記憶中的天安門”會議,四月廿六日在哈佛大學方氏(Fong)禮堂,讓逾百人重溫25年前震驚世界的中國大事,思辨歷史記憶對現在,未來社會應有的影響,直指中國在民主上進步不大。
    左起,方政,周鋒鎖,沈彤,李蘭菊等“六四”當事人,出席憶述當年,回答學生提問。
(周菊子攝)
            來自香港,當年在北京的何曉清,從加拿大取得博士學位後,2010年來到哈佛大學,在東亞文明系當講師,教大一新生““有目標的反叛: 天安門運動的歷史與記憶(“Rebels With a Cause: Tiananmen in History and Memory,”)”這堂課,也開始舉辦同一名稱的會議。
 何曉清主持會議。(周菊子攝)
        今年是天安門事件25週年,何曉清和學生們舉辦的這會議,不但延長為一整日,還增加“跨世代對話“環節,邀來方政,周鋒鎖,沈彤,李蘭菊等當年在天安門廣場的當事人,拍下”坦克鐵漢“王維林的攝影師Jeff Widener,當年的華盛頓郵報駐北京主任Dan Southerland,新聞周刊駐北京主任Dinda Elliot,亞洲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編輯Claudia Rosett等三人,以及曾任趙紫陽演講撰稿人,現為政治學教授的吳國光,裴敏欣教授等人,和學生們對話。
            在會議中,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學生表示,“六四”在中國仍是禁忌話題,她從父母不經意的談天時,聽到片段,才特地選了何曉清這門課,也希望當天出席的當事人說說,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另一名學生稱許當年的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吳文津,指出吳文津決定收藏與“六四”有關文物,才讓他們有廿箱的文件,錄影帶,甚至血衣,來見證歷史。
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名教授,柯偉林(右起),馬若德都為會議發言。(周菊子攝)
            出席當事人中的方政,詳細描述了他失去腿的過程。來自香港的李蘭菊表示,她一直很不願意回想當年的這些事,但當年把她推進救護車的醫生說,要她留住一條命,將來述說,讓她感到自己承擔著責任。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表示,沒有歷史,無以建立個人身份認同。(周菊子攝)
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的著名教授,都曾擔任,或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的柯偉林(William Kirby),歐立德(Mark Elliott),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等人,為開會分別做開幕,閉幕講話。
            歐立德透露,1989年時他在北京求學,當時還和同學討論,該不該到廣場去,要不要戴臂章。如今一晃眼25年,記憶卻仍如此新鮮 。他嚴肅表示,就和烏克蘭最近發生的遽變一樣,人們都有“我的天”,這事怎麼會發生的反應,不敢置信,也永遠不會忘記。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表示,沒有歷史,無以建立個人身份認同。(周菊子攝)
            歐立德以一部1951年拍成,描述“失去記憶村落”的法國片,來點出沒有歷史,人們無法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他還以“228事件”當年在台灣也是禁忌話題為例,表示終有一天,人們在中國之內,也可以談“六四”。
            四月廿六日的這場哈佛誌記“六四”會議,不但有講廣東話的媒體在現場錄影,從六四事件發生以來,每年都舉辦“燭光悼念會”的香港海外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也有多人出席,在座中旁聽。
詢會議詳情,可上網http://www.hcs.harvard.edu/~tiananm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