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1月 21, 2014

波士頓首名華裔市議員吳弭有心消弭社區文化隔閡

            波士頓市有史以來的首名華裔市議員吳弭(Michelle Wu),十八日晚以流利國語做開場,在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年會中申論藉由文化,外展及參與,把社區連接起來。
            父母來自台灣的吳弭,因為父母有心,努力,既保有中華文化,也深明西方社會。她坦率敘述做為移民後代,在美成長所感受到的學校與家裏是兩個世界的文化差異,界限及成長過程,讓文協許多家長,青少年都有“那也是我的故事”的感覺,對吳弭也感到更加親切。
            吳弭當晚是應牛頓市首名華裔市議員馬惠美(Amy Mah Sangiolo)的邀請出席。她因此指出,自己為能成為波士頓市的首名亞裔女性市議員感到震撼,因為那實在是有諸如馬惠美,談繼欣等前輩的努力,她才得以順利步上後塵。她希望自己將來也能為後輩,社區,打開許多融入主流社會的大門。
            在主題為“連接社區”的講話中,吳弭指出,波士頓市有人口63萬餘,周遭鄰接不下450萬人。在競選途中,她很快就發現波士頓市可以分劃成無數個小社區,即使亞裔社區,都還可以再細分為東亞,南亞,華裔,韓裔或日裔社區,甚至只是在華裔社區之內,還可以再分成講廣東話的,講國語的。更不要說,這些劃分還可以把各人職業,宗教,居住地區等區別加進去。但真正定義這些社區的是文化,而形成文化的是價值觀。
            她認為,當所有的社區越有聯繫,越了解彼此的文化時,大家的生活就能更豐富,城市與州才會更強壯。
            吳弭說自己就是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產物。她是家中四兄弟姐妹中的老大,27時才從台灣移民來美到芝加哥的父母,很重視中華文化,每週日都要他們上中文學校,每週六開車一小到芝加哥版的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買雜貨,吃午餐。在車裏,她父母會播放民謠及故事,教他們諺語及歷史。
            多年以後,那時學來的忠於家庭,尊敬長輩,勤奮工作,重視教育,要仁慈,做好事等價值觀,一直都影響著她的行為。是這些價值觀導致她從小就很努力讀書,申請到獎學金進哈佛大學,也是這些價值觀讓她在母親生病時,挑起照顧弟妹,扶養家庭的責任。她的選擇成為公僕,想幫助各家庭獲得每日生活所需資源,也是由於這些價值觀與文化傳承的影響。
        吳弭坦言,她還記得成長時感受到的文化界線與其侷限性。她上的學校,沒幾個華裔學生,幾次經驗下來,她很快就知道,海苔,酸梅,豬耳朵,這些東西不適宜帶到學校當午餐。在她看來,這種文化界限與侷限性也影響了亞裔對未來的規劃。在她成長時,周遭見不到任何亞裔政界人物,比較知名的華裔女性之一,是關穎珊,於是勸她去學花式溜冰的遠比勸她從政的多得多。
            鑑於這些經驗,她深信打破界限,連接社區,是提升整體社會的必要行動。她指出,當年儘管她家不富裕,鮮有機會出席正式場合,或進豪華餐廳,但她母親卻很有遠見的,在她五歲時,不惜斥資讓她去上用餐禮儀課,期盼著她能真正的融入美國社會,了解美國社會的文化,習俗。

            吳弭說,中國文化價值觀是作為一個好公民的基礎,但她要挑戰座中的每一個人,把這些價值觀和外展,參與連接起來,鼓勵下一代,不只是要做個好醫生,工程師或律師,也要知道關於政治的事,在社區內活躍,直接參與社區活動。“只要她不是最後一個,她會很高興做為第一個波士頓市華裔市議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