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1月 14, 2014

姜有國:全球再興博雅教育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新年度首場講座談博雅教育,。
今年接任藝文小集召集人,在博睿(Brill )出版社任編輯的姜琴,請來中國醫學發展美國基金會副主席John Watt博士談“台灣和中國大陸早期公共衛生的發展”,波士頓學院伍玆學院副院長姜有國博士談“作育英才臺灣和中國大陸博雅教育的展望與挑戰”。
姜有國指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和通識教育,講究通過人文,科學,以及跨學科知識,以思辨模式,奠定學生的專業素養,批判精神,倫理思維,使之成為具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旨在培養完美的人。
如今的教育為追求學校排名,因應信息科技發達,國際學生及教師流動頻繁,學生畢業後就職機會等實用價值,走向了更重視專業教育這一方向。
不過,他和一批團隊最近做的調查研究發現,全球高等教育學院,包括哈佛,MIT,耶魯等名校,最近在思考教育的遠景和目標到底為何時,開始打破傳統的實用和職業教育,把博雅教育列為必修課,以期在全球化發展中,培養出卓越的全人和世界公民。
姜有國指出,其實中國大陸及台灣,很早以前就採行過博雅教育。
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後期有東海大學,民國六十年代有清華沈君山等強調博雅教育。台灣教育部還在民國七十三年規劃博雅教育課程,民國九十二年成立博雅教育委員會。
中國大陸從1896年的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起,包括復旦,清華,南開,輔仁,燕京,聖約翰等等大學,都重視博雅教育。1949年到1980年代,為因應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採用了蘇聯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專才,1995年才在52所高校成立了以“文化素質教育”為藍本的博雅教育。北京大學在2001年成立袁培計劃實驗班,2007年成立提供300門博雅教育課程的元培學院(博雅教育學院)。
姜有國在講談中簡單比較了中國大陸與台灣在博雅教育上的做法異同,直陳到底博雅教育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各界還有很多歧見,不同看法。但重視包括情商,講究培養學生批判,分析能力的全面教育,卻是全球教育界的共識,兩岸在倫理價值觀上,都面對著挑戰。
當晚出席的趙鍾英,齊雅明,沈安平,楊波,蔣紅,王子仁,胡世沛等許多人各有意見,兩名年輕人也對台灣和中國大陸教育界現狀發表了與年長一輩不同的看法。討論十分熱絡。
姜有國會後透露,耶穌會正在籌備,數年後到香港籌辦一所講究博雅教育的大學。
            John Watt“台灣和中國大陸早期公共衛生的發展”講談內容,也在會中引發許多討論。
        
圖片說明:

波士頓學院伍玆學院副院長姜有國博士談“作育英才臺灣和中國大陸博雅教育的展望與挑戰”。(菊子攝)

            談到教育,每個人都很有意見。姜有國(左立者),召集人姜琴(中),王子仁(右立者)聆聽一名來自香港者說香港教育情況。(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