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3月 07, 2013

李明亮訪波分享台灣醫療轉型經驗

 臺灣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左一)在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顧問
郭旭崧
(右一)、經文處處長洪慧珠(左二)陪同下,到哈佛大學講談,
由哈佛公衛學院教授蕭慶倫
(右二)主持。(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臺灣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四日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談「臺灣醫療系統轉型與改革」,指台灣經驗可供其他國家參考,但也坦承,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社會轉變,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帶來新挑戰,預防性醫療已成為新方向。
      曾於2000年至2002年出任臺灣衛生署長,為台灣推動了全民健保制度的李明亮此行訪美,主要是應全世界最大生物製藥公司之一的邀請,出席「世界衛生領袖面對之挑戰」會議,順道為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台灣學生做一講談。
      創辦慈濟大學,現為名譽校長的李明亮,在短短一小時內,把「臺灣醫療系統轉型與改革」,做了提綱契領的講解。
      李明亮指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無論在經濟、政治、及醫療護理上,台灣都經歷了驚人的轉型。還早在2003年時,就已獲倫敦經濟學人信息組把台灣評為全世界第二最健康國家,僅次於瑞典。
      台灣能在醫療護理及衛生上做到這樣的成績,首先是醫療設施及護理人員的大幅度改善。其次為醫療體系的革新,接著整合主要、次要及第三級的醫療護理機構,最後是實施全民健保體系,現在是注重預防性醫療。
李明亮指出,1945年時,全台灣只有一家醫療機構,一家醫護中心,62%的嬰兒都是由不合資格的助手接生,僅有2%是由醫生接生。但現在全台灣已有12所醫學校,20306家私人診所,22家先進的醫療中心,38000名醫師,11500名牙醫,30000名藥劑師,125千名護士,每592人,就有一名醫師。每2000人就有一名牙醫師。每10000人有35張病床,比美國的有26張病床還好得多。
      傳染病的防治也成績顯著,早在1965年時,就已獲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為無瘧疾區。B型肝炎帶菌者的比率,也已於2010年時,降到低於0.1%
      他指出,台灣能做到這些改善,是因為公眾及政治領袖都認識到健康在社會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不但在1946年通過了傳染病控制法,也於1965年把家庭計劃納入全國經濟計劃之中。其次是改善醫療體系,務求每鎮每鄉都有醫療站的做法。1945年時每一鄉鎮只有15個醫療站,如今有371個。
      李明亮提及家庭計劃時,笑說得提醒人勿矯枉過正,因為台灣現在出現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年齡65歲以上者已佔總人口的11%,估計到2017年時,會增加到14%,到2060年時,可能會惡化到42%。同一時期,台灣的新生兒出生率,卻降到了0.1%,而且還在繼續下降。
      在全民健保上,李明亮指出,台灣大約在1960年代起,就為勞工及民工提供了醫療保險,1985年左右,擴及農民,1995年再擴大為全國醫療保險計劃,讓98.5%的民眾都有了醫療保險。
李明亮坦言,台灣的全民健保保費,不切實際的低廉。他以自己是一個退休公民為例,每月只花18.6美元,就能獲得全面、廉宜的醫療護理。他認為民眾也因此濫用了這一醫療護理保險。
      當天為李明亮的講談當引言人,曾為台灣醫療健保體系做顧問的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蕭慶倫表示,社會結構和醫療體系該如何設計,有很密切的關係。台灣在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多情況下,現行醫保制度,若不增加保費,頂多能再維持四到五年而已,但台灣政府及立法機構礙於各界壓力,迄今未面對此一醫療體系該改革的問題。以他個人的瞭解來說,中國大陸政府對醫療體系問題的癥結所在,可能比台灣政府更透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