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9月 21, 2012

吉原恒淑:中國擴展海上實力旨在不戰而勝




美國海戰學院教授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日前應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研究所邀請,講談「中國未來的海上實力」,稱中國正力求成為海上霸主,但主要企圖為實現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勝」,更關心的是毛澤東以來的「近海防禦」。
      應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研究所主任薛龍(Ron Suleski)表示,中國近年大事擴軍,尤其注重加強海戰能力,引發許多學者相繼討論,該所因此特地邀請2010年出版了「太平洋上的紅星: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海事策略的挑戰(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一書的美國海戰學院亞太政策及策略研究主席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講談。
      母親是台灣人,父親是日本人,在台灣長大,唸國際學校,二年前成為美國公民的吉原恒淑,當天主要從政策角度來談中美的海上實力。
      他認為,美國的海事策略至今仍深受Alfred Thayer Mahan1890年就提出的觀點,稱大海代表的是個人們從各方向穿梭來往的廣場,控制它,能影響國家活力的根本。中國則迄今延續著毛澤東的「近海防禦等於積極防禦」看法。中國人民解放軍為執行策略性的反攻擊,也強調要加強贏得海、空主導權的能力。他還舉蕭勁光將軍執行海上破襲戰,強調攻其不備的陸戰法,以及蜂群戰法。中國近年來因此積極發展各種遠近程海軍裝備,包括航空母艦及導彈。
      吉原恒淑分析指出,中國近年積極發展海上武力的其中一個遠因,來自1996年時,美國容許時為總統的李登輝,以康乃爾大學校友身份抵美演講。中國認為美國破壞一個中國協定,派兵到台灣外海演習,沒想到引來美國調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域,也讓中國驚詫發現自己的海事力量如此落後,從此積極改善。
      近年來,美國實力漸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漸不如前,也促使中國有心為準備,要成為未來的世界主導國家。
      吉原恒淑同時指出,美國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國從1979年來,都沒進行過大規模的海上實戰。中國發展藍水海軍(Blue-water navy),是否真有在寬廣的大洋中保護本國及海外國土利益和安全這野心,外界所知有限。
      展望未來,需要重新評估的事包括,台灣到底有多重要,在這議題上將是開胃菜還是甜點,還有很多因素待探討。人們是否能接受一部份的控制權,美國的亞洲政策有沒商量餘地,也待進一步研究。
      美國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最近也為瞭解「中國的海上實力」,召開聆訊會議九月上旬,請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學者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s)做證,分析「北京做為中國南海中的新興力量」。他指兩岸的政治緊張漸減之後,北京和台北之間的軍事平衡重心,已轉向中國大陸。北京覺得,現在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它所面對的其他區域挑戰上了,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南海。
      當天出席會議者,包括已退休,曾任德國駐中國大使的Friedrich L. L”ohr,張穎夫婦,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陳銘俊。


圖片說明:

      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研究所主任薛龍(Ron Suleski)(右一)邀請美國海戰學院教授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左二)講談未來的中國海上實力。曾任德國駐中國大使的Friedrich L. L”ohr(右二),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陳銘俊(左一)都出席聽講。(菊子攝)

      美國海戰學院教授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講談中國海上實力。(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