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月 14, 2012

莊仁賓、李妍蒨談大腸癌防治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日前在牛頓市僑教中心舉辦「大腸癌的預防和治療和其他健康問題」講座。台南醫院外科部主任莊仁賓強調,只要及早檢查、治療,90%病患都可治癒。
年僅三十餘歲的莊仁賓當天和他同為成功大學校友的妻子,台南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妍蒨聯袂出席講談。他笑說,很多病痛都和飲食不當有關,但只要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很順暢,身體的基本健康就應該沒問題。
出席眾人會後提問熱烈,幾乎每個人都有與身體健康相關的疑難問題請教。
根據美國議會的2011年大腸癌報告,在患癌症的美國人中,大腸癌是第二高死因,但早期就檢查出來者,五年存活率為90%。但如果未診斷出來,並擴散到遠距器官,其五年存活率就只剩下10%。美國癌政協會的2010年報告指稱,患大腸癌者的死亡率持續下降,男性從2002年起約每年下降3.9%,女性從2001年起,約每年下降3.4%
台灣衛生署的癌症資料統計則指出,在男女十大癌症發生率中,大腸癌排名第二,2008年就有高達11,00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約87%是發生在50歲以後。
莊仁賓醫師透露,台灣的數字,去年達到13000人,尤其是50歲以上的幻者更多。他本人還醫治過九十歲以上的病人。去年包括李登輝在內,有好些名人得了大腸癌,使這病症更受矚目。
目前在波士頓大學醫院NST做臨床學者的台南醫院外科部主任的莊仁賓在會中說明,他和目前在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做訪問學者的妻子,都是經由衛生署出國進修計劃贊助,才來到大波士頓深造的。
他也解釋大腸癌主要是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食道、胃,進入空腸、迴腸、十二指腸、小腸、大腸、乙狀直腸、盲腸等器官時,因在長約120180公分的大腸等腸道內逗留過久,感染細菌所造成的,很容易轉進肝臟、骨骼、大腦而使病情更為嚴重。
莊仁賓指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達五十歲以上,飲食多含高脂肪、低纖維,抽煙及喝酒,有大腸癌家族史,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或患有大腸息肉症,患有潰瘍性大腸癌、克隆氏病等。
大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大便帶血、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較細、腹脹、腹痛及脹氣,覺得大便排不乾淨,或有便意卻排不出來,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有頭暈、走路會喘等貧血症狀,腹部腫塊,持續性疲勞等。
他介紹了七種偵測方法,包括糞便潛血檢查、肛門指診,直腸鏡、大腸鏡、下消化道雙重對比攝影,腫瘤胚胎抗原,正子攝影等。
李妍蒨當天主要講談的是化療物如何發展出來的,強調現在醫學講究經驗實證,中醫草藥欠缺的是臨床醫學數據。但例如砒霜被用來治血癌,就是經由實證的一種嚐試。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重華會後送給兩名講者一本專協的建國百年特刊,以及馬以南整理出版的「來自山裏的孩子」。

圖片說明: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重華(右起)送紀念品給兩名講者,莊仁賓、李妍蒨。(菊子攝)

      出席聽講者直到演講結束後,還有許多人留下來問問題。(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