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3月 10, 2011

王輝耀談海歸創業 分析機會與挑戰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日前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與人才論壇、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之邀,講談「創業中國─中國海歸創業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不但吸引近兩百名聽眾出席,還促使約廿人投入籌辦「MIT中國論壇」會議,要從海外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業發展。
      曾獲中國發改委「中國投資」評為中國首屆「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的王輝耀,目前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研究員,預定今年五月完成研習任務。
大波士頓地區的中國學人、學子獲悉王輝耀刻在波士頓研習後,陸續已有新英格蘭華人專業人士協會、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請他講談過「國家人才戰略與海外人才機遇」。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與人才論壇、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上週末再邀他講談「創業中國─中國海歸創業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會場內座無虛席。
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會長張曉明在會中提出的每年籌辦一場和「哈佛中國評論」年會類似,但以科技發展為重心的「MIT中國論壇」活動這建議,獲得與會者的熱烈支持,並有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等的不下廿人,立即組成籌備組,準備展開行動。
目前同時具有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身份的王輝耀,經歷、著述豐富,不但擔任過中組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國際人才戰略」的專題研究組組長,也做過國務院僑辦「海外華人華僑專業社團現狀與發展趨勢」,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改善中國綠卡制度與機制創新研究」等的專題研究組長。
王輝耀在MIT的這場演講,以海歸創業為主題,說明早期的海歸主要投入「拯救中國」的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海歸做的是「建設中國」的事業,現在改革開放以後,海歸走的是「創業中國」之路。
他指出,海歸對中國的發展、命運,一直都有很深遠的影響。他寫的「海歸時代」一書,有很詳盡的介紹,包括從1872年第一批官派幼童留美算起,過去這138年來,中國的出國留學人數,已從幾十人增長到每年超過廿萬人。截至2010年,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群體,已達180多萬人,估計今年將超過200萬人。
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後,組織過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算是第一代留學生,為中國培養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歐美同學會第一個創始會長梁敦彥等人。
第二波留學熱潮是在19001927年間,留日、留法、留蘇的都有。在這批「海歸」中,留日的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推翻了滿清政府;留日的陳獨秀、李大釗卻推動建立中國共產黨。這些年間對中國命運影響深遠的海歸,還包括留法的周恩來,鄧小平,以及文藝界名人魯迅、胡適、顧維均、蔡元培、巴金、徐悲鴻等等。
第三波留學潮是在19271949年間,以歐美為主要留學目標地點。這一批留學生出了兩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振道,還有為中國建造「兩彈一星」的錢學森、鄧稼先等21名海歸。
第四波留學潮是19491965年間,到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留學。這批海歸在政治領域發光發亮,包括江澤民、李鵬、鄒家華、李嵐清等人。
第五波是從1978年中國對外全面開放以後的留學潮,不但留學生前往留學地點遍佈世界各地,人數也空前的多,其中有大約十萬人2009年當了「海歸」。
王輝耀的這些海歸研究結果,已寫成「當代中國海歸」、「繽紛海歸」等書。他也指出,國際間有不少關於人才外流、回流、環流的研究。他自己在2005年及2007年提出「中國海鷗」這概念,認為兩地跑的「海鷗」是海歸新模式,目前約有十萬人可歸類為海鷗。
王輝耀認為,中國靠人才驅動的八大轉型趨勢包括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從招商引資轉向招才引智;從硬件建設轉向軟件建設;從投資拉動型經濟轉向人才拉動型經濟;從資源密集到知識密集的經濟增長;發展模式從只重視經濟科技創新轉到與社會創新並重;從主要面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面向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
王耀輝為讓聽眾瞭解中國留學生、海歸概況,這天在會中還提出了一些數據。包括「華爾街日報」2010年一月廿六日報導的美國政府新數據,指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2007年仍留在美國的的外國學生中,中國留學生的留美比率最高,達92%,約2139人。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則指出,清華、北大是美國博士生的最大來源學校。
王耀輝接著以他所撰寫的「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一書」為引指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國和國務院於2010年五月2526日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中都強調人才,計劃把中國主要勞動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率,從2008年的9.2%,提高到2020年時有20%;也推出了鼓勵創新創業人才的千人計劃,列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基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四個申報平台。
王輝耀還提到引進不超過四十歲的「青年千人計劃」引進辦法。
他指出,海外人才在中國發展的機遇包括可參加中央及地方的千人計劃,參與中國科教文衛的創新機會,走與民營企業結合之路,迎合國有企業加大吸收海歸力度,政府部門邀海規參與公共管理等的需要,為中國引進更多外國企業,帶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幫助中國在海外進行更好的投資等。
王輝耀這天也闡述了參加留交會、創業週、創業園、高科技園,建立海內外合作網路等等十大回中國創業途徑。
他說,海歸回中國創業,有國家情結、全球化需要、發展空間大、中國創業機會多、生活品質改善大、親身參與社會巨變進程、找到感覺、把兩種文化中的劣勢轉為優勢等八大理由。
至於海歸回國成功創業的要素,根據他收集了300名回中國創業,並發展比較成功的海歸人士的研究結果,這些人幾乎都具有高學歷、投身高科技領域、在海外工作過、曾參與社會網絡或社團、組建了創業團隊,獲得風險投資,回中國時年齡在三十到三十五歲之間等。王輝耀表示具備前述這些條件,並不見得是必要因素,但成功機率可能更大一些。
王輝耀這天也為出席者略談了海歸回國會遇到的一些障礙與挑戰,包括重新遭遇文化衝擊,期望太高、待遇問題,政策、社會及人文環境的不盡如人意,子女教育、放棄海外工作的收入損失,按揭、房子、行業圈子,國籍、綠卡、簽證、戶籍、學位認證等問題。
他勸有心回國創業者,要先做些心理調適,包括找准自己的位置,學會做名土鱉,要瞭解經驗比學歷重要,懂得從產業細分中找機會,既有決心回國,就要有耐心堅持,懂得揚長避短,學會做「變壓器」更是關鍵等等。
王輝耀點出中國境內有關海歸的許多稱謂,包括海龜(海外歸來),海帶(待業),海獅(失業),海鷗(來回飛),海派(派駐回國),海根(扎根海外),海泡(泡在海外)等等,聽得出席眾人一陣哄笑。
王輝耀本人設有網站及部落格,網址依序為http://www.ccg.org.cn/http://blog.sina.com.cn/wanghuiyao
當天出席講座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與人才論壇主席陳迪、吳丹陽,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會長張曉明,理事徐亞軍、李妍紅、段可,美中生物醫藥協會的張威儀,以及波士頓大學、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巴布森學院、塔芙茨大學、布蘭岱斯大學等多所學校的學生、學人。

圖片說明: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與人才論壇主席陳迪(右起)、段可、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會長張曉明、理事徐亞軍(左一)夫婦和王輝耀合影。(菊子攝)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二月份時也為新英格蘭華人專業人士協會做過一場演講。(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