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4月 19, 2010

哈佛中國評論談中國六十後挑戰仍多


昨(十八)日落幕的哈佛中國評論(Harvard China Review)會議,一連三天,出席講者們幾乎都坦言,中國整體環境複雜,面對挑戰極多,官方主導力量仍大,要建立國際影響力,全面改善民生,還得從政府政策等繼續著手改變,給民間企業更大發揮空間。
今年跨入第十三屆的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以「六十耳順(China After Sixty- Growth and Prospects)」為主題,共有十六場小組討論,兩場全體出席的座談,一場主題演講,以及開場及閉幕講話。重量級的學者、專家及企業家雲集。今年更首次安排了藝術講座。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講座,不但出席人數空前多,達到逾千人,而且十六場小組討論中,除了三場醫療保健講座以英文進行外,絕大部份都以中文進行,又一度把哈佛殿堂變成了中國人的世界。
十七日的主題講座,主講人是鳳凰衛視控股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講題依序為中國傳媒過去三十年來的變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以及雲集計算是科技業的下一波革命。
劉長樂侃侃而談傳媒業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具有推手地位。他說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人民吃飯、族裔和諧及宗教信仰等三大問題,中國和外部國家的關係,也達到有邊無界的和平狀態,但這些年間最大的轉變,應該是中國的世界觀,摒棄了階級鬥爭,講究和諧,追求經濟發展。
在中國知識份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等理念下,中國最高領導人如胡錦濤等,對媒體的提拔也有很大轉變,在中國政治體制民主化的進程中,容許媒體逐漸從單一宣傳,轉變成提供新聞、資訊等的多重或雙向溝通管道。過去這些年間,鳳凰衛視採訪了全世界二百多名元首,播出時,基本上都未刪減等,都是促成整個中國社會內部轉變的動力。
劉長樂認為中國媒體還有三大回歸要做,包括回歸到以人為本,新聞真理,以及市場機制等。
劉長樂也指出,媒體和互聯網結合的電子化,在中國是尤其重要的媒體走向。中國農民工普遍用手機上網,手機網民人數已達1.2億,南方都市報的一篇網民追蹤,扳倒一名貪官,這難得的庶民勝利的報導,就是佐證。
田溯寧則指出,電腦科技的從主機時代走向個人電腦時代,現在再走向集中並共享資源,主要因素包括寬帶網路出現,虛擬處理可行,實際應用的網路速度與頻寬,都容許個人更容易的從同一來源擷取數據,同時使用不同服務等。他表示,中國企業家在面對未來時,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做創造,並抱著求知若渴,處事若愚的態度。
十七日下午的全體出席座談,講者為五位著名的中國專家,包括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前後任主任,傅高義(Ezra Vogel)、柯偉林(William Kirby),國際經濟教授庫柏(Richard N. Cooper)、波士頓大學東亞研究項目主任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政治經濟教授柏金斯(Dwight Perkins)等人。
柯偉林引述孔子「論語為政篇」,笑言希望中國過了「六十而耳順」之後,能在走向和諧社會之際,踏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傅高義則藉着中國歷代領導人更換,來歷數了中國變遷,並指中國內部仍然複雜,面對許多困難問題待解決。柏金斯指中國向前看,面對的是生產力問題,以及如何製造內需,促進消費,帶動經濟成長。傅仕卓則坦言,在中國經濟是由政治決定,因此中國的價值觀體系,政治才是問題關鍵。
十八日早上的全體出席座談,講者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重慶市委副秘書長暨中國國家發改委巡視委員趙艾、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董事長曹德旺、EMC中國卓越研發集團主席范承工。
前高盛(Goldman Sachs)大中國區主席胡祖六昨日中午做了閉幕講談,指出中國歷經數次世界金融危機,經濟仍穩定發展,因而受益的在國際間地位及影響力獲提升,但面對未來,是否能成為金融風暴中的最大贏家,仍要看中國是否能在全世界矚目之下,不再對世界經濟變化反應過度,不會把金融風暴的教訓誤讀為市場經濟及創新是壞事,也不會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遠較其他國家為好而盲目自滿。如果中國能妥善平衡內部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但收益低的「三高一低」經濟模式,重新調整,並因應全球氣候變化等趨勢,發展低碳經濟,中國最終會是贏家。胡祖六也鼓勵學子回中國發展。
會議共同主席陳奕倫、朱嘉莉表示,今年除了小組討論數量空前之多外,出席人數也暴增近兩倍,從去年的六百人到今年的約一千一百人。其中有約30%到40%來自外州,甚至有人遠從加拿大、英國飛來出席。不少學生團體會外反映,在會議中或應另外安排時間,專供這些以中國議題為重心的學生團體交流。

圖片說明:

哈佛中國評論的主席沈一辰(前右三)、年會主席朱嘉莉(前右四)、陳奕倫(前左五)等工作人員在會議結束後合影。(菊子攝)

胡祖六(左起)、劉長樂、田溯寧,以及泰康人壽總裁陳東升在哈佛中國評論年會中擔任講者及嘉賓。(菊子攝)

哈佛大學的中國專家們,傅仕卓(右起)、柏金斯、柯偉林、傅高義和庫柏等人講談中國六十年。(菊子攝)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年會出席人數遠超過主辦單位預期,每場講座都幾乎擠到連站位都沒有。(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