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3月 06, 2010

哈佛中國學生學者關心能源話題


能源是個全世界性的問題,但每個國家又因其資源、環境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日前舉辦的「能源─中國與世界的焦點」講座,吸引了六、七十人熱烈討論。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學術組負責人岳林表示,在中國崛起備受世界矚目之際,能源不僅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尤其在節能減碳上,也直接關係到了中國的外交、環保政策。
當天哈佛這一講座特地邀請了參加過中國國家能源辦、發改委項目,去年底到哥本哈根出席了氣候變化峰會,現為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能源與技術創新政策」研究員的劉恒偉,以及所發表文章去年九月上了科學(Science)雜誌表封面,十月應邀出席北京的「國際風能研討會」的哈佛大學應用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魯璽講談。
劉恒偉的講談以「中國能源:挑戰與出路」為題。七十二頁的幻燈片,主題有三,包括中國能源現狀與挑戰,中國低碳能源技術發展戰略,中國低碳能源發展政策機制等。
他借用中國總理溫家寶在2005年北京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中提綱契領的一句話為引,指出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劉恒偉點題式的說明,目前全球每噸能源投入為十五美元,正常的能源系統轉型,約需四十年或更長時間。但截至2009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現狀,仍是約70%的能源仰賴煤來供給,18%為石油,3%為天然瓦斯。在能源使用量越來越高,其他能源來源的產製效益比及供應量不足下,煤炭仍將主導能源消費。如何調整能源供應結構,研發新的煤電,煤氣化技術,就成了任重道遠的挑戰。
有能產製世界最清潔能源之譽的華能玉環,是中國的煤電里程碑,但在關鍵技術上,目前仍靠進口。從目前到2030年之間,中國的低碳技術走向是煤炭汽化。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定經濟結構調整與能源系統轉型上,則應採取總量控制與交易的措施。立法、監管都是重要一環。
魯璽主要是以他和教授Michael B. McElroy一起發表的文章,「基於GIS技術的國潛在風能評估」,為主要內容。
他指出,風能在中國正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電力能源。由於其清潔的可再生特性,一旦廣泛應用,將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下屬的全球模擬與同化辦公室,來識別出適合建風電場的地形條件,再對海上、陸地上可行的潛在風能進行評估,得出依序為1.5兆瓦及3.6兆瓦的風力。他們的研就結果顯示,中國的潛在風能十分巨大,有可能取代相當的煤電,在適宜情況下,中國陸地潛在風可高達目前電力需求量的七倍,海上潛在風能可等於目前電力需求量,供應價格還可不高於每度電0.56元的目前上網電價。
當日出席的與會者,來自各個不同專業,對中國能源未來的供需情況,也瞭解不同,還有人問起,整個中國的節能減碳政策,可能還得從人均能源生活消費量這個角度來衡量。
近年來與能源有關的會議、講座如雨後春筍。麻省理工學院今年以「機遇、通道及解決方案」為標題的能源會議,就安排於昨日及今日(五及六日)在波士頓市的喜來登酒店舉行。其中一個講座,也以中國為主題。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學術組負責人岳林(左一起)邀請劉恒偉、魯璽兩名專家,講談中國的能源問題。(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