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1月 26, 2010

傳承「劍橋新語」 「劍橋沙龍」起步

林泉忠創辦,張暮輝聯絡,志在承接「劍橋新語」的「劍橋沙龍」,一月廿三日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禮堂正式登場。七、八十名出席者或聆聽、發問、陳述,熱絡的和「劍橋新語」創辦人之一陸惠風暢論「雅、俗文化」,儼然又帶出當年的哈佛自由論學之風。
林泉忠昨(廿五)日進一步宣佈,正式推出博客,名稱為「劍橋沙龍---- 哈佛及波士頓華人學者學人交流之家」,有繁、簡體字兩個博客地址,分別為繁體字的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ifeng.com/2920839.html ,以及簡體字的 http://blog.ifeng.com/2920839.html 。
目前是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爾布萊特學者的林泉忠,廿三日在開幕致詞中指出,1984年正式定名的「劍橋新語」,多年來一直是大波士頓地區文化人十分嚮往的一個組織。兩岸三地學者不論各自背景如何,都能在那享用清粥小菜,抒發所識所見,彼此詰難而不傷感情。
林泉忠自己十三年前來美進修時,有過一次機緣,到「劍橋新語」另一名創辦人趙如蘭教授家參加聚會,耳濡目染一眾學者大家有思想、深度的論述、辯駁,深受吸引。這趟重遊舊地做研究,竟發現「劍橋新語」已於2004年停辦,其他的許多學術討論與講座,又找不到那種自由論學的精神與感覺,讓他頗感失落,這才興起創辦「劍橋沙龍」的念頭,希望能重新帶出中國文人、學者當年在哈佛劍橋競相自由論述的風氣。
林泉忠強調,「劍橋沙龍」和其他學術講座不同的地方有三點,一為非官方、非校方,不接受政府或團體捐助,是各界可自由參加的組織,二為要營造成為有家的感覺的文化、學術之家,三為這將是個容許兩岸三地學者無所滯礙的發表意見的平台。
林泉忠也指出,十三年前他就觀察到,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的華人,雖然彼此或有私交,但卻有互不參加對方同學會或團體組織活動這獨特現象。十三年後的今天,這現象似乎仍然存在,他在感到遺憾之餘,也希望藉著自己在廈門出生,曾居台灣,留學日本,來美深造這比較沒有歸屬性的特殊身份,能使「劍橋沙龍」成為更加自由,無所限制的平台。
「劍橋新語」創辦人之一的陸惠風在則在致詞中強調,自由論學之風,中國古已有之。如果要追尋哈佛劍橋華人學者之間的自由論學之風,有至少四個重要地址是有心者應該要記得的。一是趙元任、楊步偉夫婦當年住的行者街十號(10 Walker St.,),包括胡適等人,當年都是座中客。二是楊聯陞家的薩克拉門托街一號(1 Sacramento St., ),楊聯陞的高徒余英時,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都是常客。三是曾任燕京大學教務長,後為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研究員的洪業的灰街十九號(19 Grey St.,)。四是二戰時人們以為是華人的韓裔學者方志彤家。
陸惠風坦言,當年哈佛劍橋能辦「劍橋新語」,形成一時風潮,主要原因之一是當年哈佛有不少夠份量的學識淵博學者,討論精采,激發的火花四射。如今時代不同,討論學問這件好玩的事,可能也將從當年的口寫心傳,轉移陣地到光碟、網絡上去了。
「劍橋沙龍」目前暫定由林泉忠任召集人(shoulicheng@hotmail.com),北大國際關係系畢業,曾留學早稻田大學,目前在哈佛大學修讀碩士學位的張暮輝擔任聯絡人(tyoboki@hotmail.com),將於每月最後一個週六的下午三點舉辦學術講座,地點暫定燕京圖書館聚會廳。

圖片說明:
「劍橋沙龍」創辦人林泉中(左四)、「劍橋新語」創辦人陸惠風和部份出席者合影。(菊子攝)
「劍橋沙龍」創辦人林泉中說明他創辦源起。(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