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3月 27, 2009

健康事宜講座: 身體或口頭語言傳達不同訊息 溝通之道首重聆聽

六十多名老人家昨(廿六)日在五機構合作舉辦的「老年人健康和溝通的藝術」講座中暢談各自經驗,對講者Judith Karpinski所強調的溝通之道,首重聆聽,「請、謝謝、對不起」等字句要常不離口,都十分認同。
昆士醫療中心、南岸老人服務處、昆市亞裔協調會、湯姆斯鶴圖書館、中華耆英會等五機構合作舉辦的「健康事宜」系列座談,每次都吸引數十名老人家出席。廿六日以「溝通」為主題的講座,旨在幫助老人家在年紀大了以後,仍能有效的和家人、朋友,護理人員溝通,生活得更快樂。
大波士頓家庭服務社工Judith Karpinski昨日指出,人們在溝通時,常常同時以身體語言及口頭語言表達意思,說話對象一旦只聽了身體語言,或只聽了口頭語言,又或者自行詮釋,自做主張的假設(assumption),就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溝通誤差,要有效溝通,除了得仔細聆聽之外,要求對方重複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有助於確認對方是否真的瞭解自己在說什麼。
她舉例指出,她告訴先生要把家裏的牆壁漆成灰色,但先生回到家,看到牆壁,卻說這是怎麼回事,全因為她心裏的灰色,和她先生想像中的灰色,並不完全一樣。這在其他的溝通上也一樣,很有可能兩個人說的是同一句話,用的是同一詞語,卻其實指的不是一件事。
昨日出席的老人家們還分成五組,由昆士醫療中心社區發展專員譚秀婷、南岸老人服務處亞裔外展社工潘鑑成、昆市亞裔協調會資訊轉介員李若莎、中華耆英會社工田愛敏、林家活等人擔任主持,就Judith Karpinski所派發的六個問題,做討論。
住在北昆市,現年七十八歲的陳德源表示,和年輕人溝通,最重要的是有耐性,別火爆的一出狀況就馬上發脾氣,事過境遷後再提,問題常就很容易就解決了。他也建議老人家們在和其他人溝通,索取資訊時,別半路打岔,或反駁,否則別人下次可就不再熱心回答問題了。
住在昆市德國城,現年七十六歲的何炳文及何布愛珍夫婦則表示,他們是大家族,兄弟姊妹、妯娌的就有十幾人,但包括和子女們相處,都是一團和氣。但他們也不確知,箇中要素為何。
潘鑑成所主持小組中有老人家表示,西方人的「Thank you, Sorry(謝謝、對不起)」不離口,實在是很好的習慣,儘管西方人說時未必經心,但聽的人,聽到之後氣就先消了一半,話也就好說許多。
家住大理石街,現年七十二歲的李璀瑜表示,這應和西人從小的教育有關。她在唸給孫子聽的一本「what to say」的書中得知,西方人講究四個「神奇(wonder)」字眼,Please, Thank you, Sorry, 和Share (with you),也就是請、謝謝、對不起、和你分享。潘鑑成順著打趣,表示在外活動常說這四個字,一定一帆風順。
主辦單位昨日在活動結束後,預告下個月的「健康事宜」講座,題目為「關節炎」,日期為四月廿三日。湯姆斯鶴圖書館則宣佈,四月五日下午三點,華夏文化協會將舉辦中國音樂會,由趙志民率同波士頓中國傳統音樂學校學生,演奏二胡、笛子、古箏等中國樂器。查詢可洽617-376-1301。

圖片說明:

陳德源(立者)在「健康事宜」講座中,暢談自己的溝通經驗。(菊子攝)

南岸老人服務處潘鑑成(右)為講者大波士頓家庭服務社工Judith Karpinski(右二)做翻譯。(菊子攝)

李璀瑜(左四)表示,西人的童書中就在教小孩子要學會Please, Thank you, Sorry, 和Share (with you)這四個神奇字。(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