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7月 07, 2008

經濟不景 買家搜貨全球化 波市藝廊陸續關門、搬遷


在「人是鐵,飯是鋼」的現實中,藝術從來都是在經濟不景氣中,第一個受影響的行業。波士頓市的藝廊界,在今年六月底,也出現地震式變動,在南端(South End)、紐百利(Newbury)街一帶,陸續有不下十四家藝廊,或者關門大吉,或者搬遷,或者分租。摩頓市一家由華裔藝術家陳素經營的十六藝廊,也在五月底宣佈拉下帷幕。
陳素的這家藝廊,曾在2006年時獲得布蘭岱斯(Brandeis)大學玫瑰(Rose)藝術博物館館長Raphaela Platow青睞,成了他為波士頓環球報雜誌欽點波士頓市十大藝廊地圖上,唯一加列,不在波士頓市內的藝廊。
從2000年開辦迄今,陳素的這十六藝廊(artSpace@16)獲獎無數,包括波士頓雜誌2008年波士頓最佳住家(Best of Boston Home)的北部最佳藝廊獎,2007年WBZ電視台的A名單最佳藝廊獎。陳素本人也因為她的努力不懈,為摩頓藝術家製造機會,2006年獲摩頓市頒給「摩頓藝術女士(Ms. Malden Art)」的頭銜,2007年獲得女青年會頒給傑出女性獎等。
在臥虎藏龍的大波士頓內,華裔藝術家為數不少,但由華人經營的藝廊,卻還真屈指可數。最早一個應是朱蓉在波士頓天滿(Tremont)街上經營的中華藝文苑,接著有梅宇國在尼倫街三十三號五樓開設的華夏藝廊,再就是陳素在摩頓市辦的這個,由車庫改裝的十六藝廊了。
朱蓉的中華藝文苑,後來改名為國際藝文苑,並從陳列靜態藝術作品,拓展到包括劇場及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和王安劇院(Wang Theater)關係密切的國際藝文苑,後來在王安劇院董事會改組,與花旗銀行談判更名期間,淡出了藝廊界。
梅宇國的華夏藝廊則在聚攏了包括梅國治、趙羨藻、周長、林卓培等一群熱愛藝術,在書法、攝影、繪畫、篆刻等方面各有所長的同好,成立了紐英崙藝術協會,在波士頓華埠愛丁保羅街租下會址作會所藝廊後,不再有獨立運作的需要。
陳素的十六藝廊是2000年,她從堡壘點(Fort Point)搬到摩頓市後開辦的。從堡壘點房東貪圖改建發展利潤,把她們這些藝術家都逼遷之前,她在百貨公司當櫥窗設計師維生,其餘的時間,全用來營造她的個人工作室。目前已在繪畫界各有所成的秦風、莫逆,當年都曾在堡壘點那兒,和紐約蘇豪區很像的閣樓式空間裏展畫。搬到摩頓市後,陳素開始力圖在摩頓市開闢出一個好像她當年住在堡壘點時的那種藝術家雲集的景況,於是把自家車庫改建成藝廊,從訂主題,找藝術家,做宣傳,全都自己來的,慢慢建立起了口碑。許多新起的藝術家,也經由她的幫助,擴大了接觸層面。
華人藝術家中,在陳素十六藝廊中展覽過的,至少包括木刻及裝置藝術家Lawrence Wong,裝置藝術家陳達富,攝影家黃定國,畫家王飛凌,以及去年以「小葉買房」記錄片,獲得Artadia藝術基金會頒給獎金的陳筱薇等人。
波士頓的華人藝術圈,人才相當豐富,但展出場地,以及通英語的經紀人才,卻一直非常缺乏,朱蓉、陳素的相繼放棄經營藝廊,對於繪畫界及藝術界華人來說,是相當可惜的損失。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行政主任劉繼明曾經有過籌辦一個協會,找一個場地,為所有亞裔藝術家服務的念頭,但ACDC本身的住宅發展等業務太忙,這一念頭,迄今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在南端(South End)、紐百利(Newbury)街一帶,今夏開始,陸續有不下十四家藝廊,或者關門大吉,或者搬遷,或者分租。藝術界人士表示,那幾乎佔了波士頓現代藝術圈商業藝廊的三分之一,掀起地震式的變化。
夏利臣街上的Allston Skirt,在開了九年之後,東主Beth Kantrowitz及Randi Hopkins決定關上大門。從1963年起就開設了有如藍籌股級紐百利街藝廊的Barbara Krakow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轉變。
經濟無力,租金高漲,改變了藝廊界景觀,但現代藝術市場的越來越國際化,以及網際網路商業的興起。影響更大,改變了藝廊經營形式,也使得還未闖出名聲的藝術經紀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波士頓藝廊界來說,導致整個大環境改變的另一因素是夏利臣街及紐百利街,這波士頓市內的兩大藝廊區內,有好幾家藝廊的多年租約今年到期,引發藝術經紀界的音樂椅現象。
有些經營藝廊多年的經紀,認為是時候做下改變,決定退出這個行業。
在紐百利街上開胡椒(Pepper)藝廊十五年的Audrey Pepper,五月份時決定改當藝術顧問。在夏利街450號經營波士頓上流藝廊有十六年之久的陶樂(Bernard Toale),也在六月底時,決定把他的藝術家名冊,轉讓給長年擔任他的藝廊主任的卡羅(Joseph Carroll)。這藝廊將在翻修成有辦公室、小藝廊的格局後,預定於今年九月以卡羅公司的名義,重新開張。
受衝擊最大的,是一些小藝廊。
奧斯頓裙子(Allston Skirt)內的藝品,典型售價在二千元到五千元之間,但在租金從一個月一千八百元漲到二千多元一個月,而經濟情況不好,銷量前景看跌的情況下,藝廊東主面對的挑戰很大。
預定七月十二日關閉MPG現代藝廊的麥可普萊斯(Michael Price)的決定很直接。他去年虧了錢,租約到期,租金上漲,經濟情況看來不佳,就那麼簡單。
不過在藝術世界中,也有些人完全不受經濟的大環境影響,那些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作品售價通常在二千五百元至十五萬元之間。網際網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Krakow說,每週約有一萬至一萬二千人到訪她們的網站。
七月一日從紐百利街十四號搬到胡椒藝廊的紐百利街38號原址的米勒段(Miller Block)藝廊經紀Ellen Mille也稱讚網際網路。她說藝廊已成為一個存放藝術品,以及給藝術家一個構想他們的作品的所在地,卻不是買賣發生的地方。她估記自己的生意有百分六十來自網際網路。藝術展佔了銷量的約百分之三十。
有些藝廊經營者表示,和洛杉磯、紐約等城市,以及有收藏家飛去參加藝術節買藝術作品的其他國家來比,波士頓吸引力不夠,藝廊也就更難生存。
Howard Yezerski關了他設在紐百利街上的藝廊,預定九月時在夏利臣街460號開張一家新藝廊,他說那兒的租金只有紐百利街的一半左右。他手中的藝術家有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出的,也有來自本地,剛冒出頭的。他估計百分之六十的銷售是在藝廊內發生,百分之廿來自網際網路,另有百分之廿來自藝術節。但隨著時間過去,這比率會有變化。

圖片說明:

十六藝廊創辦人陳素(右起)與藝術家陳筱薇(左起)、王飛凌,為藝廊最後一次展覽陳列作品的Kim Salerno等人,見證了十六藝廊劃下句點。(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