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7月 01, 2008

兒博館談孔子說西遊記 波士頓今年夏天很中國




波士頓的今年夏天很中國。五月中推出「杭州少年,中美互連」展覽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昨(六月三十)日又再開辦以「古代與現代中國」為主題的教師暑期進修課程。

廿多名來自波士頓各公私立中學,包括華埠內昆士中學的老師們,將在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三日間,參加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的教師專業發展學院(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摘要的學習中國哲學、禮儀,中國藝術,中國之內及美籍華人的生活,以及中國的今昔未來等。

這一課程由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剛柳策劃。昨日的課程有三大部份,包括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薛龍(Ronald Suleski)講談「孔子與儒教」,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國樂團指揮陳志新與波士頓古箏樂團創辦人楊信誼講談「琴的哲學與美學」,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剛柳講談「西遊記及皮影戲」。

薛龍的講談由淺入深,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就讓聽講的學生們,從孔子的確有其人,到其個人哲學理念為何,放大進社會、國家後對中國歷代的影響,以至於近代中國共產黨從批孔到尊孔的改變等,都有了個概括的瞭解。

薛龍指出,孔子原名孔丘,又名孔夫子,西元前551年到479年之間在世,本身是個並不富裕的貴族成員,也是古禮儀式專家,相信人類及天庭事務,都經由適當禮儀而井然有序。他週遊各國,講授規矩與穩定國家事務之道。他的言談被後人輯錄成倫語(The Analects)。他說,孔子的個人哲學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乃從心所欲不踰矩」,其目的是要成為君子,要守禮,祭祖,孝順長輩。

其後的孟子,把孔子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進而演繹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關係的五倫,以及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向的仁義禮智信等五常。

薛龍談及五倫時,指孔孟儒家相信人類社會中的階級及高下區分是自然存在的,人們應該瞭解這種區分,並適當因應,就如臣應受君管轄,子應順從父命。他認為西方社會,包括美國,其實也存在這種階級區分,但美國人是刻意的假裝這種階級區分不存在,所以子女或學生和父母及老師,都「平等」的互稱名字。但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受孔學影響國家,同一句話和不同人說時,都得改變語尾詞,以恰當的表達出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階級或不同關係,嚴守了這種階級分際。

薛龍說,中國共產黨當年在建國之初,其實是不太贊同孔學的階級觀念的,但礙於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受孔孟儒學教育,因此一直等到1970年代,批判林彪時,才開始批孔。至於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的孔子學院,則純粹是為了藉以展現中國是一個友善、無威脅性地方的市場行銷策略,藉著人們對中國音樂、食物、古哲學的典型印象,吸引人們到中國旅遊、消費的興趣。

汪剛柳則在昨日向出席者介紹,西遊記其實是個儒釋道,三教合一,天地相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吳承恩的個人理念,以及民間圓融混合各種教派、主義的現實。書中既有唐僧的佛,孫悟空的儒,也有沙悟靜、豬八戒的道,加上那匹白馬,這四人一馬的象徵了中國五行相生相剋,必須和諧共存,才能發揮最大力量的寓意。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薛龍(Ronald Suleski)()應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亞洲部主任汪剛柳邀請,講談「孔子與儒教」時,特地帶了幅「五十而知天命」的掛軸,幫助出席研習會者瞭解中國文化。(菊子攝)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昨日的研習營,還讓出席者見識來自中國山西,趙翠蓮大師製作的皮影戲皮偶。(菊子攝)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內,收藏有「小石猴稱王」、「白蛇傳」等中英對照版的畫本童書。(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