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日, 11月 19, 2006

在美國撫養華裔兒童 挑戰大


布朗大學教育系教授李瑾昨(十九)日早上在劍橋中文學校,為數十名家長做了一場「在美國撫養華裔兒童所面對的挑戰」講談,說得許多家長心有慼慼焉,在演講完畢後仍留在會場不停的問問題。

李瑾開宗明義的就說,家長在一個和自己成長時迥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撫養後代,面對的情況,遠比在單一文化環境中複雜得多。

她以一名在波士頓私立高中就讀的十七歲女生,以及一名三歲半,在羅德島州上學前學校的朋友為例,指出這名女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和父母為小事吵架,理由之一是,她的白人同學父母,常會為自己說了子女不愛聽的話而道歉,但中國父母卻「永遠是對的」,永遠不道歉。儘管她的父母都是博士,在寵愛女兒之餘,卻對女兒的完全不領情很不瞭解,更為女兒在上大學時詞嚴色厲的表示,自己絕對不會留在麻州就學,不願和她們有任何關係,感到傷心極了。

那三歲的小朋友則頻頻問自己為何頭髮不是金黃色的,年紀小小已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出現了疑問。

李瑾指出,在美國,亞裔佔總人口的4.5%左右,華人則約佔亞裔的24%。目前下一代的華裔兒童約有五十萬人。雖然直到如今,有關華裔移民兒童與家庭的研究,少之又少,卻都透露出由於中美文化的差異,越是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在成長時所住地區、就讀學校都鮮少華人,平日和父母以英語交談的孩子,越容易因為身份認同與文化差異問題,出現心理及行為上偏差,或是出現厭惡自己的膚色、髮色,不承認自己是華人,覺得父母英文不好很丟臉等情況。

李瑾強調,其實這些由文化落差引起的認同錯亂,行為差異,只要及早了解、因應,應該都可以導正過來。她個人的教子經驗是,要從小給子女灌輸身為華人,是和身邊其他歐美人不同的觀念,要強調中美文化各有優點,要給子女建立起身為華人的自信心,讓子女明白華人在表達感情上較含蓄,和西方人的不同,但仍要設法以子女能夠理解、體會的方式,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很多其他細節就可水到渠成。她甚至提議買台灣版的三字經給子女讀,讓子女明白「孟母三遷」等行為,都是愛的表現。

目前李瑾正在就此課題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希望能從一百個家庭的例子,來研判出歐裔及華裔兒童在學習上的對比。她呼籲華人家庭參加這有酬三百元的研究,以協助家長、教育界研擬出更好的因應辦法。

有意瞭解詳情者可洽李瑾401-863-9326,或她的助理梁妙嬋617-447-8755miaochan_Liang@brown.edu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