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4月 04, 2005

華夏文化協會的第三屆中國文化藝術半年展

華夏文化協會的第三屆中國文化藝術半年展,二日下午在摩頓市公共圖書館吸引了三十多人到場,聆聽楊信誼的古琴演奏,白謙慎教授談文人畫的由來與意境,也欣賞五名書畫家在現場展出的書畫。

學習古琴已有十五年歷史,目前是紐英崙地區唯一教授古琴彈奏的楊信誼,二日下午以一具四川省製作,有三十多年歷史的七絃杉木古琴,彈奏了「漁夫木匠對話」、「記憶中的老朋友」、「流水」等三首曲子。

楊 信誼在彈奏後的現場問答中說,古琴源起於商朝,是中國最古老的絃樂器之一,最初只有五根絃,對應宮商角徵羽的音韻,也對應陰陽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到周朝 時,周文王加了一條絃,周武王又再加一條絃。其後隨著年代演進,琴絃的數目也增增減減,直到漢代以後才定下來為七條絃,除了最早的五根絃之外,另外兩根絃 稱為文武絃。製作古琴的木材,最早是梧桐木,後來也用梓木、杉木。

楊信誼說,古琴是中國古代文人用來修心養性,或和知音交流的工具,琴絃都是用絲綢製造的,聲音傳得並不遠,但彈琴之人,自得其樂,常彈到莊子所說的「坐忘」境界。她當天演奏用古琴,為因應演奏須要,早已改成鋼絃。

楊信誼也指出,由於古琴的琴絃少,不如共有廿一根絃的古箏容易抓到音韻,相對而言,入門比較不容易。另外,古琴彈的人少,為古琴作曲的人,更加稀如牛角,目前在坊間演奏的古琴曲,幾乎全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曲譜。

獲 有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在波士頓大學擔中國藝術史教授,本身是著名書法家及篆刻家的白謙慎,指出捲軸是中國畫儲存、展示的主要方式。由於中國書法用毛筆 點、豎、摁、奈的揮灑,和繪畫有異曲同工之效,中國的文人畫家,多半也是書法家。他也指出,中國的文人畫家喜歡在書畫之中,暗藏他意,如「三猿得鷺」的畫 作,暗喻連中三元,從此俸祿無憂,因此欣賞中國畫作,在看表面的風景、花鳥、人物之餘,探察畫作者的隱喻,也成了另一種趣味。

二日的講座以英語進行。現場出席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為西方人。他們對古琴顯得饒有興趣,其中一人會後洽請楊信誼教琴,另一人在發問時,說了不少中文。

華 夏文化協會這場展覽的書畫展部份,將在摩頓圖書館展至四月廿六日止,現場展出的有譚嘉陵、高萬鈞、林卓培、林浩宗、梅宇國等人,每人各五至六幅書畫作品, 有山水花鳥的工筆畫、寫意畫,現代潑墨畫,也有各種不同字體的書法。四月廿六日晚上六點至八點半時,該會將請陸惠風博士到場講談奕棋。

查詢可洽781-324-02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