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4月 17, 2010

北美中樂團波士頓演奏「荒漠錦堂曲」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日前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喬登廳(Jordan Hall),為北美中樂團舉辦「荒漠錦堂曲」專場音樂會,既展示中國樂器、樂曲在造型、音韻上與西方音樂的不同,也介紹給觀眾們中樂新編人才。
北美中樂團是1999年由擅長吹笙的胡建兵所創辦。2001年他還加入了馬友友的「絲綢之路」樂團。其他的主要成員包括去年應紐約現代博物館(MoMA)做專場演奏,已是著名管子演奏家,現任北美中樂團藝術總監的包鍵,以及曾為好萊塢電影「西藏七年」配樂,曾為PBS紀錄片「紅旗下的中國之聲」等演奏的長笛演奏家陳濤等人組成。全團共約十餘人。
北美中樂團這次在波士頓的「荒漠錦堂曲」專場音樂會,既意在展現中國傳統民樂之美,也要秀今人古曲新編的成果。
當晚的演奏曲目由七人合奏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的「行街」開場,接著的夏文杰板胡獨奏「河南梆子腔」,周懿琵琶獨奏唐大歌舞大曲「綠腰」,陳濤笛子獨奏「秦川抒懷」,以及合奏的「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北京智化寺古音樂「畫錦堂」等,都是以這些中樂演奏家們的優美技巧,演繹出中國具地方特色的民樂,以及具磅礡氣勢的宮廷音樂。
這場音樂會中,還演奏了多首團長胡建兵改編的古曲,包括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同名抒情長詩做成的古琴曲「離騷」,有說是後漢蔡文姬,有說是唐代董庭作曲的「胡笳十八拍」,原為甘肅民歌的「花兒與少年」。
胡建兵還以笙獨奏了一首他自己做曲的「天空」。
在這場音樂會中,出席聽眾們不但享了耳福,還藉著曲目介紹,學得不少中樂知識。其中陳濤在參與演奏「胡笳十八拍」一曲時使用的塤,具說還是1976年,考古學家們在甘肅省玉門市火燒溝出土了廿幾個有四千年歷史的六孔塤後,中樂界才有人開始研究怎麼吹奏這一樂器。陳濤表示,他也是從那時才開始吹奏這樂器。

圖片說明:

北美中樂團團長胡建兵(右一)、藝術總監包鍵(右四)、長笛演奏家陳濤(左一)等全體團員在演出後合影。(菊子攝)

陳濤向到後台請教者展示他用的塤,這人們平日少見的中樂器。(菊子攝)

甄若矛(右一起)、張正山、高偉民、中華表演基金會會長譚嘉陵和黃少堅等波士頓本地的中樂演奏家們到後台探望北美中樂團團員。(菊子攝)

星期五, 4月 16, 2010

哈佛辦學術研討會慶祝杜維明七十大壽

杜維明(右)和馬若德(中)、孔復禮(左)在座談休息時間中交換意見。(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劍橋市報導)哈佛大學的東亞語言文明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燕京學社、亞洲中心、藝術及人文學院等哈佛校內五大機構,為慶祝杜維明教授七十大壽,日前攜手合作,在該校波約斯頓廳(Boylston Hall)舉辦「華夏世界視角(The Sinic World in Perspective)」座談會,藉以向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影響與成就,表達敬意。
杜維明和王德威(右)在會後進一步討論。(周菊子攝)
        哈佛亞洲中心主任克雷門(Arthur Kleinman)當天在主持第一場「文化中國」的講座時,就坦率指出,在哈佛大學之中,沒有一個人對中國的影響力能像杜維明這樣。哈佛東亞文明系主任伊維德(Wilt Idema)推崇杜維明是國際上的新儒學大家。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葉文心也特地請歐立德(Mark Elliot)教授到會代讀賀信。
        1940年在中國雲南昆明出生,1968年獲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歷史博士學位的杜維明,先後在普林斯頓、加州柏克萊、哈佛等大學任教。1996到2008年間擔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他曾在2001年時獲聯合國秘書長邀請加入傑出人士文明間對話團(Group of Eminent Person for the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目前擔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也仍保留有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員(Associate)身份。
哈佛亞洲中心主任克雷門(Arthur Kleinman)推崇杜維明(左)的中國影響力。(周菊子攝)
           在這場慶祝杜維明七十大壽的座談會中,知名中國問題學者、漢學大家雲集。曾任費正清中心主任的傅高義(Ezra Vogel)、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現任主任柯偉林(William Kirby),孔復禮(Phillip Kuhn),東亞系主任伊維德(Wilt L. Idema)、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Elizabeth Perry)、以及包弼德(Peter Bol)、白詩朗(John Berthrong)、Michael Sande、舒衡哲(Vera Schwarcz)、普鳴 (Michael Puett)、南樂山(Robert Neville),燕京圖書館館長鄭炯文、以及曾任費正清中心副主任,現為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的薛龍(Ron Suleski)等人。
杜維明教授七十大壽座談會,現場擠滿了人。(周菊子攝)
當天的座談有四個主題,分別為文化中國、中國的現代轉型、思考的啟示(reflection on the enlightenment)、廿一世紀的儒家人文精神(Confucian Humanism in the 21st Century)。
       在「文化中國」這場講座中,哈佛中國文學教授王德威以「文化中國、多元文化中國、跨文化中國」為題,指「文化中國」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意味著要藉助人文來培養、轉變中國。他也以「論語」泰伯篇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做為恭賀杜維明大壽的期許。
         王德威從回顧杜維明在1991年戴達洛斯(Daedalus)春季刊上發表的「文化中國:邊緣中心論(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把中國人就是漢人,生在中國、講中文、遵循忠於族裔行為的這傳統、僵硬看法打破,在學術界引發廣泛討論。杜維明的當原本被視為正統、中心的社區不再具有指引方向的權威時,邊緣就反過來成了中心。
          王德威指出,杜維明的這中國文化邊緣中心論,引發各種討論聲音,包括杜維明自己認為文化是棵活樹,不斷衍變。李歐梵認為邊緣化或都會化不受原居家園限制;王庚武認為多個中國文化中心持續的在和當地文化協商中;孔復禮則把內陸中國和海域中國拿來做比較。
許多學者都在何謂中國人、中國文化、價值觀、行為、思想、傳統,該根據族裔、地域、語言或宗教來區分等,從不同角度發表看法。年輕一代的學者,後來既抱歉意,又具挑釁意味的提出許多批評、反判性看法。有些人甚至直接宣稱自己不是華人。
        不過王德威也以中國已在全世界83個國家中,建了282個孔子學院,並計劃到2020年時,建成一千個,不過孔子學院教的不是孔學,是中國語文,以及胡錦濤、溫家寶講話時還帶有山東腔,央視主播卻遭批評開始帶有港台腔,來指出中國文化或文化中國,其實有著非常多元的聲音,要怎麼定義,是否會像中國大陸鼓吹和諧社會後,坊間出現的流行語一樣,「被和諧掉了」,賈平凹、哈金、高行健、郭小櫓這些身處不同國境,以不同語文寫作的人,要怎麼劃分,恐怕還看未來衍變,仍待繼續研究。

清華大學代表團邀校友回國參加百年校慶

清華大學將於明年四月的最後一個週日慶祝創校一百週年。校長顧秉林率領百人訪美團來到波士頓,在十三、十四這兩日,以學生藝術團演出,介紹傑出校友晚宴等活動,與大約三百名本地校友、僑團代表歡聚,邀請校友們明年回母校慶祝。
顧秉林率領的「百年清華、百名師生」訪美團,行程包括走訪舊金山、紐約、波士頓、芝加哥。顧秉林在四月八日時,還到華府在百人會年會的發表講談。
顧秉林和副校長袁駟等人率領的訪問團,十三日晚由學生藝術團在班特利(Bently)大學舉行了一場「清舞飛洋、華夏增輝」表演會,演出民樂、京劇、舞蹈,十四日晚由波士頓清華校友會籌辦,在華埠帝苑大酒樓舉行晚宴,安排了1940年土木系畢業的李詩穎、1977化工系畢業,現任道富集團全球顧問公司副總裁的劉瑩、1984數學系,2006獲COPSS總統獎的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生物統計系共同主任林希虹、1993計算機系,2009年獲無錫530計劃A類投資,創辦了江蘇紫荊花信息公司的韓松等傑出校友,在「你的故事,我們的清華」這主題下,分享了他們的人生心得。
十四日的晚宴,還有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以「中國能救世界嗎」為主題,做十五分鐘講談。波士頓清華校友會董事會主席林巍和孫毅、陳勇等人還把「媽呀,中國」一歌,改編成「媽呀,清華」,做了一場男聲六重唱。
已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七年的顧秉林,十四日晚在宴會中向清華校友們報告學校近況,指出福布斯(Fobes)雜誌今年才把由清朝皇家園林改建的清華選為全世界校園最美的大學之一,校友們籌辦了清華助貧基金等。他也在晚宴致詞時呼籲校友,一代代傳承清華文化,發揚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多提建議,協助母校把軟實力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顧秉林表示,無論是工業、科技,或政治,清華對中國的改革、發展,一直都有很重要貢獻,不但中科院、工程院有25%的院士是清華校友,就連中國領導層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去年有四名,今年有三名是清華校友(胡錦濤、習近平等)。
顧秉林也說,中國學生普遍有創新能力不足現象,這是教育改革要著力的地方。清華這次派出包括廿多名教授的百人訪問團,目的之一,就是要搜集資訊,做教改參考。該校也在努力進行能源、氣候變化、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以為促進社會發展做些貢獻,在國際上獲得更高認可。
顧秉林鼓勵所有校友,重溫三通,「東西融通、古今貫通、文理匯通」,「衝建設、強基礎、求創新」的有所行動,起而言,並言必求實、求是,以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
顧秉林在回答校友提問,現在學校有多少女同學時表示,當年他求學時,學校只有五班,從一到四班,全是男生,只有第五班有十幾名女生。他笑說,所以現在學校要加強文科,才好多招收些女生,目前女生約佔全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


圖片說明:

慈祥和藹,風度極佳的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向波城校友講話。(菊子攝)

清華年輕一輩中的傑出校友韓松,去年已從波士頓轉赴江蘇創業,十四日也趕到會場與校長顧秉林歡聚。(菊子攝)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的國情講談,指出中國要從黑色經濟(煤)轉向綠色經濟(環保)。(菊子攝)

波士頓清華大學校友會董事會主席林巍(中)等人演唱他們改編的「媽呀!清華」。(菊子攝)

星期四, 4月 15, 2010

哈佛MIT中國訪問教授及博士後聯誼會成立

哈佛─MIT中國訪問教授及博士後聯誼會日前在查理士河畔的約翰甘迺迪公園,舉辦成立後的第一次聚會。三、四十名學者攜家帶眷到會,熱絡交談,氣氛極佳。
聯誼會籌辦人之一,程志淵(第二排左一)、劉恒偉等人表示,他們希望藉著聯誼會,為訪問學者們提供更多的學術及專業交流機會,並累積出一個人脈庫,協助大家鋪出一個連通中美,甚至國際,可以一直保持聯絡的網路。
當天也有些已在波士頓定居的早年留美學人,包括128Cute創辦人張曉明,以及BTU公司副總裁崔新立等人,都出席交流,盡「地主」之誼。

BCNC邀專家探討幼兒肥胖症


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公司昨(十四)日在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舉辦座談會,探討如何防止幼兒肥胖,介紹新的家長和幼兒攜手學習計劃,鼓勵、推廣健康生活理念。
與會的專家都指出,家長和幼兒的互動關係十分重要。政府制訂法令,加強對托兒所、家庭托兒服務等機構對兒童飲食營養及運動的規定,也很重要。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BCNC)行政主任伍綺玲在會中介紹的該中心推廣健康生活活動,則讓人對BCNC的注重幼兒與家庭關係,把食物營養和生活教育結合,推廣活得更健康做法,有了新的認識。
會議由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公司的Peter Caines籌辦,主要內容為托兒服務機構可如何和家庭合作,妨止零到六歲的幼兒肥胖。他指出,根據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基金會委託塔芙茨大學所做的一份調查報告,美國之內,每三名兒童之中,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許多這些肥胖的小孩不但受苦於健康問題,還在整個兒童成長期間,自我評價都不高。
麻州在2005年時成立了全美第一個早期教育及護理部(Department of Early Education and Care)。今年二月上任的新首長(Commissioner)柯琳斯(Sherri Renee Killins) 昨日表示,州政府試圖以制定法令等方法,來導正可能令幼兒肥胖的因素。
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機構(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 Institute)及哈佛醫學院的吉爾文(Matthew Gillman)博士表示,根據調查,美國境內二歲以下的兒童,有10%有肥胖現象。這些在出生後頭一年內體重快速增加的幼兒,更容易在兒童期間變得肥胖,並出現高血壓症狀。
他們以出生到六個月大,以及一歲至三歲的幼兒為對象,從1999年到2002年間在麻州東部,向933名幼兒做了調查,並一直跟蹤到三歲為止。粗略調查結果為,無論是上托兒中心,或是在家庭托兒所接受照顧,幼兒在這些環境中待得時間越長,肥胖的機率就更高。
他們的調查結論是,大多數的美國各州對托兒中心該有些什麼樣的營養及體能活動,都缺乏充份的規定。不過要改善這情況,還是可行的。
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機構(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 Institute)及哈佛醫學院防止肥胖計劃的海娜斯(Jess Haines)博士主持的一項「父母及嬰兒一起(Parent & Tots Together)」計劃,觀察父母行為、居家環境,兒童房間有沒電視等等向138名家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做了調查。85%以上的家長都對學習怎麼做一個好父母,比對獲得營養及體能活動資訊感興趣。
伍綺玲指出,BCNC的大樓是綠色樓宇,屋頂還闢出有機花園,讓中心內的小朋友自己種植茄子、蕃茄、蔬菜等農作物,還自己煮來吃,教育與健康,雙管齊下。該中心內愛群中心也在主任鄭敬群主持下,有個每日可煮160人份餐食的商用廚房,請過四季酒店的大廚來當顧問,調配費用低,卻健康又可口的菜單。

圖片說明: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主任伍綺玲(左起)、吉爾文(Matthew Gillman)博士、麻州早期教育及護理部首長(Commissioner)柯琳斯(Sherri Renee Killins)、哈佛朝聖者保健護理(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公司的Peter Caines、海娜斯(Jess Haines)博士等人是昨日會議的講者。(菊子攝)

台灣小吃名師巡迴四月三十日起跑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和波士頓安良工商會昨(十四)日在波士頓龍鳳酒樓聯袂宣佈,將於四月三十日至五月十二日在波士頓華埠舉辦「台灣小吃名師巡迴講座」。
波士頓安良工商會全美總理梅錫銳表示,美食人人都愛,但不見得會做。前任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簡許邦推動的「名廚名菜」系列活動,在坊間轟動一時,把許多平日難得一見的波城美食愛好者,都吸引了出來。
該會為服務社區,特地與僑委會合作,今年邀來台灣名廚做示範。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黃正杰表示,僑委會一向很注重協助海外餐飲業從業人員提高廚藝水平,也舉辦餐飲班、糕點班等,協助有心踏入飲食這行者創業。今年這「台灣小吃名師巡迴講座」,是由僑委會主辦、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協辦、波士頓安良工商會規劃承辦。
這一活動,內容將包括廚藝示範,僑營餐館經營諮詢輔導,以及與當地餐飲業交流座談等。
將飛抵波士頓主持巡迴講座者包括教授廚藝的台灣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張瑛王召,及其助理李建宏。
張死士曾獲得多次台灣烹飪大賽金獎,也是著名雜誌專欄作家、中視美好人生烹飪節目示範老師。李建宏也是名廚,曾在台北亞都麗池飯店擔任廚師,專長冷盤小菜及點心。
這一活動將由波士頓華人社團贊助,廚藝講座免費入場。課程時間為每週一至四的上午九點至十二點,下午二點至五點,週六的下午二點至五點。報名可洽波士頓華埠安良工商會、龍鳳酒樓,以及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617-965-8801。
波士頓安良工商會會長黃國健在會中另外表示,該會與華商會和波士頓市政府合作,將於四月廿四日早上八點,舉辦華埠大清掃活動,歡迎有心改善華埠環境、容貌的熱心人士,屆時到華埠夏利臣街65號上的永豐銀行門前集合。黃國健表示,除了實際拿掃把掃街外,他們還將做些改變人們行為的教育活動,希望把「清潔環境,人人有責」,「你丟我撿」這些觀念,深植人心。

星期三, 4月 14, 2010

麻州助理總檢察官陳德基宣佈參選麻州眾議員

麻州助理總檢察官陳德基(Tackey Chan)昨(十三)日在麻州亞美局月會中辭去該會主席一職,宣佈將專心參選代表昆士市的麻州眾議員,呼籲支持者九月十四日時出席,投他一票。
陳德基已於四月六日時辭去做了三年的麻州助理總檢察官職位,並於十日下午,在昆士市的喜滿堂餐廳(Five Spices),當著七十五名支持者的面,宣佈參選第二諾弗克區(Second Norfolk District)麻州眾議員。
今年三十六歲,第一次參選公職的陳德基昨日表示,他從踏入社會以來,在為麻州參議員莫里賽(Michael W. Morrissey)助理十二年,擔任昆市亞裔協調會的董事、會長,做昆士市區域規劃委員會委員,到加入麻州總檢察官辦公室,為消費者爭取費率更低、更合理的電力等的工作崗位,都是為民服務。這次他決定參選,也純粹是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據消息來源表示,昆士市約九萬的人口中,具選民資格者約四萬人,已登記者約二萬人,其中百分之十為亞裔。
陳德基表示,他所參選區域內,只有華勒斯頓(Wollaston)、蒙克萊爾(Montclair)、德國城(Germantown)等亞裔居民較多。他的競選策略將是多和選民接觸,聆聽他們的聲音與要求。
陳德基在昆士市出生、長大,持有布蘭岱斯(Brandies)大學政治學士學位,以及紐英崙法律學院(New England School of Law)法律學位。
今年在麻州參選眾議員的華人有兩個。在陳德基之外,索格斯(Saugus)鎮議會主席黃子安,早於今年一月,已宣佈參選麻州眾議員。他們兩人依序,一人為民主黨,一人為共和黨。
兩人都面對著人數眾多的同黨競爭者,都須先克服九月十四日的黨內初選這關。再爭取於十一月成為麻州的首名華裔及亞裔眾議員。
昆士市今年的選情,其實有如一場骨牌效應。先是轄區包括昆士市的麻州參議員莫里塞宣佈角逐諾弗克地區檢察官(Norfolk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這職位。接著轄區包括昆士市的麻州眾議員史帝芬托賓(Stephen Tobin),以及昆士市市議員,也是昆士市市長柯奇姻親的基南(John Keenan),都宣佈了將角逐莫里塞所空出來的職缺。然後再有陳德基宣佈參選史帝芬托賓(Stephen Tobin)空出來的麻州眾議員席位。
史帝芬托賓(Stephen Tobin)是1989年當選後在位迄今。他一決定參選他職,不選連任後,跳出來有意參選的人,一籮筐,包括已於上週宣佈參選的學校委員會委員狄爾(Elaine Dwyer),曾任昆市第一選區市議員的凱利(Leo Kelly)、曾參選市議員的基剛(Joseph Keegan),以及羅德島州居民艾達爾(John Iredale)。
昆市第一選區現任市議員拉福瑞絲(Margaret LaForest)和她打敗的參選者,工會行政人員艾肯斯(Martin Aikens)也都表示有興趣。

圖片說明:
陳德基宣佈辭去麻州亞美局主席職務,全力準備參選麻州眾議員。(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