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1月 19, 2016

布朗大學「薈聚臺灣」談台灣在太平洋地位、原住民文化

(左至右)布朗大學Robert Lee教授、Emory大學Tonio Andrade教授、
布朗大學Chas Freeman大使、Rutgers大學Matt Matsuda教授及布朗
大學胡其瑜(Evelyn Hu-Dehart)教授
(Boston Orange)布朗大學與中華民國(臺灣)教育部合作的「薈聚臺灣研究計畫11月14日舉辦太平洋臺灣研討會(Transpacific Taiwan Symposium)」,探討臺灣在太平洋研究的角色及臺灣原住民文化
這場研討會,有兩場座談,共10名來自美國及台灣的學者出席,分別討論「臺灣與太平洋(Taiwan and the Pacific)」及「全球原住民文化(Global Indigeneity)」
(左至右)駐波士頓教育組秘書黃瑋婷、布朗大學Rebecca 
Nedostup教授、布朗大學博士生、國立臺灣大學童元昭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梁一萍教授、布朗大學Caroline Frank教授
、Rutgers大學Matt Matsuda教授、布朗大學Marielena
 Huambachaono教授、布朗大學Robert Lee教授、麻省理工學院
Emma Teng教授及駐波士頓教育組組長黃薳玉。
「臺灣與太平洋」的這場討論在上午舉行講者有Rutgers大學歷史系教授Matt MatsudaEmory大學歷史系教授Tonio Andrade布朗大學美國研究教授胡其瑜(Evelyn Hu-Dehart)擔任引言人。
Matsuda教授以「太平洋包括臺灣嗎?(Does the Pacific include Taiwan?)」為題,臺灣對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教育交流等計畫說起,闡述臺灣的國際參與指出,學者從系譜(genealogy)角度研究諸如紐西蘭等地的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地區(Polynesia)原住民,發現根源可溯及臺灣原住民,他們彼此的文化及語言相關聯,彰顯臺灣在太平洋地區的角色。
Tonio Andrade教授「一個島嶼與五個帝國(An Island and Five Empires)」 指出臺灣17世紀起,歷經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及日本等5帝國的殖民或統治,分別發揮著作為拓展和中國大陸貿易的跳板,反清復明據點,轄地,殖民地等功用,是研究歷史者窺看世界的重要地點
布朗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Wat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的Chas Freeman大使及美國研究系Robert Lee教授,接著以評論人身分發言,從臺灣的國際關係跨太平洋地區文化,以及人口變動等角度與聽眾及講者進一步討論。
「全球原住民文化」這場講座在下午舉行,來自臺灣的兩名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梁一萍,以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童元昭,介紹臺灣原住民文化方面的研究。
一萍教授的講題是島嶼相會:臺灣與美國原住民文化比較(Island Encounters: A Comparison of Global Indigeneiti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Americas)。她1867年羅發號事件(Rover Incident),美籍船員因故遭臺灣南部原住民殺害事件談起,指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臺灣排灣族族長Tauketok為此談判簽訂「南岬條約」(Southern Cape Treaty),確保美國及歐洲船舶航行至臺灣的安全,接著把美國和印地安人簽訂的和平協議(Medicine Lodge Treaty)拿來做比較。她也從「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Note of Travel in Taiwan)」研究李仙得所觀察到的臺灣原住民文化,以及臺灣美國的接觸。該場講座評論人,麻省理工學院Emma Teng教授建議梁一萍也參考19世紀江蘇人兩度拜訪臺灣的紀錄,增加19世紀臺灣的居民生活文化情形。
童元昭教授長期關心臺灣原住民文化的學者。她這次歸返/再連結根源:臺灣博物館再定位(Returning to/Reconnecting with the Source: The re-orientation of Museums in Taiwan)」為題分享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臺灣地方原住民鄉鎮合作,舉辦原住民文化展覽,在促進大眾認識原住民文化上的努力
布朗大學為這場講座請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mma Teng,以及該校研究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文化的Marielena Huambachano教授評論人。他們兩人提出了許多建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