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9月 15, 2016

曾文棣“家園”公共藝術展 促人遙想華埠昨日,今日


畫家曾文棣。(周菊子攝)
1930年代的洗衣店老闆,1940年代的小兄妹,1950年代的兩名雜貨店伙計等等,共12幅真人大小的油畫肖像,這幾天豎立在波士頓華埠街頭的不同角落,和過往的穿梭行人交織成一幅時空拉長了的畫面。
創作藝術家曾文棣說,這些人物肖像都是從紐英崙歷史協會的資料照片中挑出來的,放大後,再上色彩、油墨,尺寸比例和真人一樣,就為讓人體會,在同樣的這塊華埠土地上,當年站著的是這些“古代”人,進而比較今昔,察覺整個社區環境的風貌變遷。
曾文棣在展覽期間,還在華埠牌樓旁豎起一幅以歷史中華埠景觀為背景的巨幅圖片,邀請路過的當地居民,工人,或路人,站在歷史中的華埠前拍張照。他打算將來把這些人的照片,也做成真人大小般的肖像,好和早年的那些華人肖像輝映,對比。
曾文棣說,這項公共藝術名叫“家園(Home Town)“,旨在強調土地發展持續的影響了從1800年代末期形成,一度居民12,800的社區。
他說,波士頓華埠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了,在那兒生活,工作的華人都已傳承了幾個世代。“家園”這創作,是要讓波士頓市府,社區,以及隨興來到的遊客都知道,華埠在這兒已有很長一段時肩了。
華埠座落在波士頓市的金融區和劇院區之間,從1950年代,就不斷面對政府為打造跨州高速公路,不惜拆除排屋,切開道路所施加的壓力。
            塔芙茨大學醫學院以及健康科學校區的擴展,更是其後幾十年的衝突焦點。
            波士頓市近年來的土地發展,更增加了這種壓力。新的豪華高樓大廈在華埠周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還有好幾個在華埠邊緣蓋小型旅館的提案。
            新英格蘭藝術基金會提供了10,000元給這項創作藝術。項目經理Kim Szeto表示,波士頓是個有豐富歷史的城市,每個故事都有很多不同面貌。在快速改變的現代環境中,不要忘記這些歷史,很重要。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主任李隆華表示,在地方上的發展商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華埠購物,用餐之際,這展覽有如提醒著人們,華埠最初是個住宅區。 在這地區發展得有越來越多人到這兒購物,用餐之際,我們也必須保持住這是個人們居住地的傳統。
在曾文棣的展覽之外,彰顯華埠豐富過去的還有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和塔芙茨大學推出的檔案圖片展,藉舊報紙,社區佈告,來展示華埠內書面文字的重要性。華埠還計畫著要重建華埠圖書館。
根據新英格蘭藝術基金會(NEFA)網站資料,經由曾文棣提名,提供照片給“家園”項目的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獲得NEFA1000元“創意城市社區夥伴獎助金。曾文棣本人獲得10,000元資助來創作“家園”這公共藝術品。
文宣資料上,合作單位還包括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BCNC),華人前進會(CPA)。創意城市則是Barr基金會的項目。


家園
重新呈現波士頓華埠是個人們居住的地方,以前和現在。
九月十日至十八日,2016
藝術家:曾文棣
助理藝術家:Jasmine Lee

 ”家園“是一個藝術項目,支持過去數年來,波士頓華埠抵制威脅社區完整性的密集城市發展及貴族化的行動。
1. 呈現歷史:10-12個真人大小,從合作夥伴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的檔案中挑出歷史照片,複製,裁剪出來的真人大小人物,放在華埠街頭展覽一週。
2. 呈現現在:展覽期間,曾文棣將於不同時間,在華埠內的不同地點,架起一個有歷史背景圖的攝影站,邀請居民,打工人士,路過者,正式的擺個姿勢拍張肖像照,藉以創作一份約有300400幅肖像的社區相簿。
917日,週六,下午26點,是下一場肖像拍攝環節。
查詢活動詳情,可上網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6038122583988/

12幅肖像,以及放置地點如下:
1, 2, 3, 4, 7, 9, 12放在華埠牌樓旁往林肯街一號大樓方向的綠路兩旁,5, 6在夏利臣街和益士石街交界處,8在必珠街與尼倫街之間的夏利臣街上,10在華盛頓街和益士石街交界處,11在過了尼倫街的夏利臣街上。

  1. 教授
  2. 洗衣工人
  3. 男孩和女孩
  4. 男人和手杖
  5. 美女和男孩
  6. 男人和風扇
  7. 媽媽和寶貝
  8. 兩姐妹
  9. 推著嬰兒車的奶奶
  10. 夫婦:
  11. 三名士兵
  12. 家園展海報
  13. 兩個店主

917日(週六)晚7:30 9:30,在靠近必珠街的好事福街那兒,將有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資助的“讀讀好事福街公共藝術”活動,主題為“這些字:波士頓華人社區裡一世紀的印刷,書寫及閱讀”。
921日(週三)晚6 8點,在昆士市湯姆斯鶴公共圖書館(Thomas Crane Public Library, 40 Washington St., Quincy)舉辦影片放映及討論會,放映探討誰有權力成為美國公民的記錄片“14: Dred Scott, Wong Kim Ark & Vanessa Lopez“。
家園展肖像放置地點是意圖。
該片藉由引人注目的故事,很專業敘述的歷史來檢視第14號修正案裡的公民權條款。在第14號修正案中,“所有在美國境內出生或入籍者,須受憲法管轄,因此是美國公民,也是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該片藉三名普通,但不凡的美國人的一生,闡述他們以勇氣挑戰強權現狀,改變了歷史的故事。


930日(週五)晚6點,在帝苑大酒樓(Empire Garden, 690 Washington St, Boston),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將將舉行年會,頒獎表揚阮陳金鳳,華人醫務中心。購票可洽華史會辦公室2 Boylston St, Suite G-6, Boston, MA 02116。
910日至917日,在這為期一星期的時間內,波士頓華埠一代,擺出了不下12幅真人大小,從1930年代起的人物肖像。
年逾八十的畫家曾文棣說,這個主題為“家園”的公共藝術創作,旨在強調土地發展對1800年代形成,當時人口約12,800的華埠社區的影響。他以不同年代人物肖像,來彰顯這一地段與社區的變化,包括塔芙茨大學不斷擴充,對波士頓華埠的衝擊,以及該機構與華埠社區曾經發生的對立。
曾文棣的這作品由新英格蘭藝術基金會撥款一萬元資助,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提供人物肖像原形。



綠路保護會在華埠公園辦燈籠節,預祝今年9月15日的中秋節正日到來。
1930年代的洗衣店老闆,1940年代的小兄妹,1950年代的兩名雜貨店掌櫃等等,共12幅真人大小的油畫肖像,這幾天豎立在波士頓華埠街頭的不同角落,和過往的穿梭行人交織成一幅時空拉長了的畫面。
畫家曾文棣製作的真人大小肖像,昭告過往行人,百餘年前,
這般穿著的華人,曾經站在這同一片土地上。(周菊子攝)
創作藝術家曾文棣說,這些人物肖像都是從紐英崙歷史協會的資料照片中挑出來的,放大後,再上色彩、油墨,尺寸比例和真人一樣,就為讓人體會,在同樣的這塊華埠土地上,當年站著的是這些“古代”人,進而比較今昔,察覺整個社區環境的風貌變遷。
曾文棣在展覽期間,還在華埠牌樓旁豎起一幅以歷史中華埠景觀為背景的巨幅圖片,邀請路過的當地居民,工人,或路人,站在歷史中的華埠前拍張照。他打算將來把這些人的照片,也做成真人大小般的肖像,好和早年的那些華人肖像輝映,對比。
曾文棣說,這項公共藝術名叫“家園(Home Town)“,旨在強調土地發展持續的影響了從1800年代末期形成,一度居民12,800的社區。
他說,波士頓華埠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了,在那兒生活,工作的華人都已傳承了幾個世代。“家園”這創作,是要讓波士頓市府,社區,以及隨興來到的遊客都知道,華埠在這兒已有很長一段時肩了。
華埠座落在波士頓市的金融區和劇院區之間,從1950年代,就不斷面對政府為打造跨洲高速公路,不惜拆除排屋,切開道路所施加的壓力。
            塔芙茨大學醫學院以及健康科學校區的擴展,更是其後幾十年的衝突焦點。
            波士頓市近年來的土地發展,更增加了這種壓力。新的豪華高樓大廈在華埠周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還有好幾個在華埠邊緣蓋小型旅館的提案。
            新英格蘭藝術基金會提供了10,000元給這項創作藝術。項目經理Kim Szeto表示,波士頓是個有豐富歷史的城市,每個故事都有很多不同面貌。在快速改變的現代環境中,不要忘記這些歷史,很重要。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主任李隆華表示,在地方上的發展商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華埠購物,用餐之際,這展覽有如提醒著人們,華埠最初是個住宅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