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4月 11, 2016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分享臺灣制定文化政策經驗

龍應台。(教育組提供)

今年49日,2016年波士頓大學第一場「臺灣論壇」邀請中華民國(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分享擔任臺灣首位文化部長時,制定文化政策所需思考的面向與挑戰。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左)主持座談,
台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右)談看法。
(經文處教育組提供)
從知名作家與評論家進入公眾領域,成為文化部長,龍應台說,她希望從評論家,變成實踐者,實際做些事,而擔任第一位文化部長,可以為臺灣文化奠定基礎。她並且說明,文化部掌管臺灣的電影、電視、出版、劇院與音樂廳等業務,她觀察到目前臺灣文化界面臨人才枯竭與中國大陸市場的挑戰。如臺灣電影有來自其他國家電影的挑戰,而臺灣培育大量的導演人才,卻未適量培育其他電影製作所需人才,造成人才落差的問題。另外,臺灣的書店與出版業逐漸萎縮,出版量逐年下降。如欲開拓臺灣出版業市場,將臺灣出版品進口至中國大陸,則需與中國大陸政府協商出版數額度及面對中國大陸的審查制度。

龍應台說,文化部需以創意的方式行銷臺灣的文化產品,最常遇見的問題是,負責文化業務與熟悉貿易規定的兩方人員,互不瞭解對方的業務內容,如文化產品的特殊性及貿易規定,因此文化部常需與財政部溝通,希望可以藉由補助或稅賦優惠等措施,吸引國外影視產業在臺投資,以提升臺灣的文化產業。

擔任文化部長的經驗讓龍應台觀察到現今公共政策制定時所面臨的挑戰是「不信任」,人民對領導與機構的不信任,因此,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說明與溝通政策內容。龍應台更進一步提出美國、德國、澳洲、希臘等國的民調數據,發現許多國家人民近年對其領導者、政府機構或國會的「不信任」比例比以往高,可見這種不信任感並非單一個案,可能是全球共通性。提及造成這種普遍不信任感的原因,龍應台闡述可能因素有二:一為網路資訊流通的便利性,人人能輕易地獲得所需訊息,知識權威性隨之降低;第二則是新聞媒體的報導操作,新聞媒體如何報導故事與事件影響著民眾輿論觀點。

論及文化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岸能扮演的角色時,龍應台認為臺灣擁有民主社會及保有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這兩項特點,應更有自信地與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流,應持包容,而非排他的態度看待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希望透過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能更開放與理性,臺海兩岸未來能更和平。

身為女性領導者,龍應台也針對「女性領導」(Women Leadership)議題提出實例與見解。她舉了擔任文化部長時,遇到2位優秀的女性部屬因需照顧家庭的因素,婉拒升遷的大好機會,點出臺灣女性在職場上發展的現況。她鼓勵女性同伴們應保握機會充實自己,而不是在意階級創造出來的「領導」虛銜。同時,她說母親這個角色也很重要,自己擔任母親,養育兩子時就感到滿足而快樂。她也鼓勵母親、家長教育自己的兒子尊重兩性平等,從小培養兩性平等意識,未來可以尊重與支持女性或另一半。

因龍應台多年旅居香港的經歷,聽眾請其針對香港兩傘運動後,重視本土當地文化現象稍作評論,龍應台說,在2012年後,重視當地文化歷史的本土主義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同時,她也提醒需注意出現「單一的政治正確性」的危險狀況。

本活動吸引近二百名聽眾,提問極為踴躍,現場討論熱烈。演講後,大批聽眾蜂擁向前與龍應台合照與要求簽名,足見龍應台廣受聽眾喜愛。

波士頓大學「臺灣論壇」是與中華民國(臺灣)教育部合作的計畫,每年邀請臺灣專家學者來美專題演講,介紹臺灣的社會、文化、歷史等,增進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學生、學人與當地居民對臺灣的瞭解。(經文處教育組供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