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月 16, 2016

波士頓公圖館讀書會紀念夏志清逝世兩週年 討論夏氏兄弟書信

弟享三王之福  兄具高
                            讀書會討論夏志清夏済安書信集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中文讀書會為紀念文學大師夏志清逝世兩週年(1921年2月18日-2013年12月29日)1217日聚會討論王洞主編 , 季進編注的“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卷一」1947-1950”。

夏志清、夏濟安兩兄弟之間的書信往還,共有六百多封保存了下來,預定分成五或六卷出版,其中從弟弟夏志清1947年坐船,由上海到美國留學起,到1950年夏濟安從香港坐船到台灣台大教書止,共收集有121封信,編成“卷一“。

這天參加讀書會的書友都認為,夏氏昆仲才學出眾,他們之間的書信往還,除了家常,還有許多關於文學、社會、教育,戲劇、電影等多種知識,如今都成了珍貴的文獻歷史資料。這卷書信集中還附有三篇文章,包括王洞的前言,季進的編注說明,王德威的後記等,都是可讀可評之文。

讀書會主持人楊慶儀表示,人人都知道夏志淸,卻很少人知道其妻王洞 其實也能文善墨,還擅長演講,中學時就曾當選為台北市優秀青年,不但是一名有多種專長的另類才女,還為人大度有容,平易厚實,在丈夫老病至辭世期間,都無微不至的照顧。她的堅強,韌力,令人欽佩。

根據考究,1935年出生的王洞是山西介休人,北二女第二名畢業,深受當年校長王亞權青,後考入台大經濟系,陸續取得加州柏克萊大學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在教育界、金融界任職多年,如今還在繼續編輯夏氏兩兄弟書信集的第三卷。

出席書友談起不少夏志清在世時的逸聞趣事。例如當年在哥大執教,把平兒這中文名譯成Patience,有英譯“紅樓夢”高手之譽的王際真教授(1899-2001, 山東桓台人),因激賞夏志清美才,寧願犧牲自己薪水的一半,也要把夏志清引介入哥大。王際真的為學術輕財物,捨己為人,贏得出席書友的一片讚賞。

書友們也說起,目前在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任教,才學兼備,為人寬慈,辦事能力強,1955年在台灣出生,祖籍東北的王德威有如夏志清繼承人,當年在哥大時就深受夏志清賞識,還在夏志清退休後接替了他的教職,以至於哈佛大學把王德威從哥大挖走時,在學術界引起很大震撼。

不過王德威知恩圖報,儘管成為了兩岸三地的首席文學大師,仍依舊有如子侄般的照顧夏府。

由於王洞,王際真,王德威的相繼扶持,楊慶儀半開玩笑的夏志清享盡三王之福。

書友朱大昀認為,兩夏書信第一冊,主角其實是哥哥夏濟安,因為弟弟夏志清那時還只是留美研究生,經歷和哥哥所面對的時局動蕩相比,太過單純。那時夏濟安的生活重心是戀愛。尤其鍾情於一個未成年小女孩董華奇。

關於這段戀情,詩人貝嶺認為夏濟安對小女孩董華奇的迷戀,動乎情,止於禮,痴想著等她長大後締良緣,和 Nabokov的 " Lolita " 一書中的中年男主角誘拐未成年少女Lolita相比,品格高下,立見雲泥之差。 朱大昀認為,“董華奇”代表的是“夏濟安情節”,不同於“Lolita情節“。

退休的參考圖書館員陳桂英因夏濟安而深感人生無常。她透露自己1965年在柏克萊工讀時,某天才一上班,就有同事說,夏濟安不幸在前一天突然腦溢血,倒在辦公室地上,辭世了,時年才49歲。

化學專業的朱辛能表示,自己的父母就住在上海夏先生父母的家附近,對信中提到的地方人情風土,特感到親切熟悉,她把一本書,從頭到尾都细细品味了。

作家白韵娟(著小説“雨後丁香風雨人生路”)和周九龍認為,書信中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真情沒有做作,沒有虛偽.。唐茂琴女士研究宗教文学,曾中譯“死海古卷”,羅四鸰是優秀的作家,業餘作家文綺梅等,都給讀書會增添内涵活力和気氛。

讀書會在會友熱情分享中結束後,主持人顺便提到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總館的新舘,目前仍在改建中,空間縮小,所以存放在書架上的印刷書不免減少 ,中文書也不例外。但在明年夏天改建完工後,應該可以還原,甚至增加。中文書因出借率高,圖書館每年都撥經費購買。


目前圖書館已買不少中文電子書,還會繼續増購,歡迎各界到圖書館借閱印刷版書籍,或上網看電子書。找電子書的網站是overdrive.bpl.org。只要是麻州居民,就可免費申請一張借書卡。聯絡電話 617.859.233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