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4月 18, 2015

HSAPC 探討亞裔在美如何突破困境 更上層樓

“在美國做亞裔(Being Asian in America)”,是亞裔移民進美國逾百年後仍然面對的身份認同困惑。哈佛大學內新成立的“哈佛學生的亞太裔聯盟“,日前為此舉辦會議,探討亞裔在專業上面對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由哈佛大學本科生,以及九個學院,研究系所學生組成的“哈佛學生的亞太裔聯盟(Harvard Students’ Asian Pacific Coalition簡稱HSAPC)”,為這會議安排了二場主題演講,四場座談,五個工作坊,從各個角度做探討。
講者嘉賓,包括以“憤怒亞裔男(Angry Asian Man)“部落格出名的余菲爾(Phil Yu),曾任道富集團執行副總裁的周榮亞,麻州精神健康署多元文化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國書,曾任麻州電信局局長,現為Mintz Levin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陳光耀(Geoff Why),波士頓市議員吳弭,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陳眾山(Ira Chan),個人遺傳教育計畫共同創辦人暨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吳婷(譯音,Ting Wu),企業策略師Joon S. Han等不下十六人。
HSAPC在網站上寫著,為什麼亞裔要關心“在美國做亞裔”這個議題,因為哈佛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幾乎有四分之一都是亞裔後代,但在校園以外的美國社會,領導層中卻亞裔稀少,儘管亞裔在美國總人口中佔5%,亞裔在律師樓合夥人中只佔2.5%,在國會議員中也只佔2.4%。企業界的執行長就更是少到只有0.3%
            他們舉辦這會議,是希望探討,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礙了亞裔踏出校園後的成功之路,亞裔在工作場所,到底面對哪些困境,要克服這些困難,該怎麼做。
            在“把自己從刻板印象中區分出來:樓梯頂端的人(distinguishing the self from the stereotype: top of the ladder)“的其中一場講座中,周榮亞,王國書和自己創辦了律師事務所的Pon Nokham,波士頓長老教會“城市生活(Citylife)“資深牧師Stephen Um等人,從他們各自的成長,就業經驗,和出席者分享看法,心得,也指出亞裔該如何把持自己,別掉進那些刻板化印象所形成的陷阱。
            周榮亞坦言,自己年輕時曾是“憤青”,聽到一般美國人因為刻板印象,輕率使用帶歧視性語言來稱呼,形容亞裔,就滿肚子火,但放眼四看,又找不到和自己有同樣身份背景的可做模範者,十分鬱悶。他因此很早就不斷追問自己,要跨進領導層,得做些什麼準備,非常努力的在各方面完善自己。
            周榮亞指出,中美文化不同,對個人的處境的確有影響,但他認為作為亞裔美人,就要從容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享受掌握兩種文化的優勢。例如中國人講究謙虛是美德,美國人講究彰顯自信,舉手投足要佔據足夠空間,作為亞裔就得學會適時適地的不卑不坑。
            也是十幾歲就從香港來移民來美的王國書表示,不論是否亞裔,做為個人,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常是定義自己是誰,喜歡什麼。刻板印象其實處處存在,同樣的敢於發言,如果是白人,人們會認為他有自信,是亞裔,就覺得他賣弄聰明,是黑人,卻覺得他激進,就是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同反應。王國書因此認為,要應對刻板印象這議題,在工作場所來說,得先摸清楚企業或組織文化,再來調整自己的舉動準則,才更有可能打破所謂的玻璃天花板。他也指周榮亞能夠在道富集團打進領導層,固然是能力極佳,卻也和企業文化給他這條件,有肯為他開路的輔導者(mentor)不無關係。
            HSAPC將於四月十三日晚七點至九點,假該校教育學院Gutman大樓303室,舉辦“探討亞美社區的精神健康”講座,四月廿二日晚六到八點,在該校甘迺迪政府學院L-332,繼續亞美話題。查詢詳情可洽 info@harvardasiancoalition.com

圖片說明:

        演講嘉賓周榮亞(右三)會後應邀和組織者合影。左起,Ivy Do Woon Lee,林詠萱,Debbie ChenEsther ChungJiunn Song。(菊子攝)

            林詠萱(左一)介紹演講嘉賓,左三起,周榮亞,Pon Nokham,王國書,Stephen Um。(菊子攝)

            曾任道富集團執行副總裁,現為Hercules科技成長資本公司董事的周榮亞。(菊子攝)

            麻州精神健康署多元文化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國書。(菊子攝)


            企業策略師Joon S. Han。(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