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8月 05, 2014

藝文小集談毛澤東、江青和樣板戲

武漢大學文學副教授李松八月三日晚在“藝文小集”中侃談毛澤東、江青和樣板戲的關係,呼籲學者收集,彙編史料,以俾後世能做更真切,深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文藝發展研究。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麾下的“藝文小集”,近年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開講,今年剛滿四十歲的李松,是其中少數侃談涉及“文革”這中國禁忌話題的學者之一。
2012年時出版“「樣板戲」編年史”,2013年出版“「樣板戲」的政治美學”等書,共發表過七十多篇論文的李松坦言,在中國,”文革“迄今仍是禁忌話題,他因從事相關研究,2009年要到台灣開會時,就在海關被扣留審問,結果沒能出境。但樣板戲是文學藝術,不直接涉及政治,再加上年代漸遠,許多文獻解密,容許學者翻看,相關課題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討論空間。
2010年來過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最近再應邀來短期訪問的李松,八月三日晚在“藝文小集”暢論“樣板戲”,從毛澤東,江青和樣板戲的關係,申論他正研究的幾個問題,包括樣板戲應該不只有8個,應該是32;毛澤東對樣板戲的推動作用;如何看待江青的引導樣板戲;為什麼樣板戲是文革政治美學的樣本等。
            李松認為,中國的京劇改革,其實有兩個高峰期,一是慈禧太后時,一是江青年代,都借古代經典,地方戲曲框架,反映當代生活內容,都是藝術以新瓶裝舊酒形式的呈現。
李松在談論樣板戲的緣起,發展過程,以及毛澤東和江清與樣板戲的關係時,少見的直指“樣板戲”扮演了“造神”角色,批評毛澤東1942年時的延安文藝座談講話,以及1963年發表的四個關於文藝問題批示,開啟文藝為政治服務惡風,形成遺害中國禍端。他毫不客氣的指陳,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為達到權力鬥爭目地的手段,毛澤東的講矛盾,喜鬥爭,儼然是個患有妄想症,歇斯底里症,心底長期存在焦慮,怕人們看不起他的精神病人。
他也認為,江青曾師事梁實秋,沈從文,文藝功底不差,曾有人指其攝影造詣極佳。江青1963年起緊抓 “紅燈記“,“沙家濱”等京劇,芭蕾舞劇“白毛女”,以及交響樂曲等樣板戲作品的改編或創作,後期才因為心力更多的放在權力鬥爭上,未再努力推動樣板戲的發展。
當晚出席的聽眾,有來自台灣的趙鍾英,王啟華,王子仁,袁尚賢,有親身經歷過文革的舒龍,黃緯成,也有藝文小集召集人姜琴,財政孫振華等年輕一輩,個人經歷不同,對樣板戲的認識也深淺有異。其中一人指出,樣板戲這名稱聽著像味如嚼蠟的宣傳,但其中有不少作品,藝術水準極高,這課題有太多角度可以討論。

圖片說明:

            藝文小集召集人姜琴(左四),財政孫振華(右三)邀出席聽眾,左起,舒龍,沈安平,姚蜀平,牛江河,王子仁,黃緯成等人和講者李松會後合影。(菊子攝)

            曾親身經歷文革的人,認為李松到底還太年輕,樣板戲這課題還有些層面沒顧及。(菊子攝)

            牛江河(左二)曾經和李松(左一)一起在哈佛做訪問學者,把他介紹給藝文小集當講者。(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