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7月 05, 2014

談美國獨立 憶家族移民 馬丁華殊籲民眾為公德團結

颱風“亞瑟”搗亂。波士頓市廿年來第一個新市長的第一次慶祝美國國慶活動,也被迫縮水,取消了遊行。不過新市長馬丁華殊昨(四)日的美國獨立日致詞,卻非常感人,強調美國價值,呼籲人民為共同利益攜手合作。
波士頓市每年七月四日的國慶活動,都包括遊行,在舊州議會大樓前宣讀美國獨立宣言,再由波士頓市長到芬紐廳(Faneuil Hall)發表獨立日致詞。
昨日,因為“亞瑟”颱風威脅,相關單位決定三合一,把三項活動全都放到芬紐廳舉行。
波士頓新市長馬丁華殊在致詞時,既敘述歷史,也提醒人美國所代表的價值觀念。
            他說,1776年的三月,一場暴風雨阻止了英兵攻擊南波士頓。但同樣的天氣卻未阻止喬治華盛頓和他的軍隊,日以繼夜的辛勤守護,鞏固多徹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正是這種決心,讓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把佔領者驅逐出波士頓。那年夏天就簽署了獨立宣言。沒多久,美國也誕生了。
            因此,無論是天晴或下雨,他都為自己能夠在七月四日這天致詞,紀念這光榮事件而感到榮幸。
            馬丁華殊指出,在芬紐廳為獨立日致詞這傳統,可溯自美國開國。細數各個發言人,有如研讀美國、波士頓的歷史。從1793年的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到1972年的莫克雷(Joe Moakley),1896年的約翰費茲傑羅( John F. Fitzgerald ),1946年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1915年的布蘭岱斯(Louis Brandeis),1975年的路易斯(Elma Lewis)等等,人們可以看得出恆常不變的美國價值,相信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快樂的權利。從那些人經歷的一生,人們也可以看到,為了讓這些權利成為所有人可以真正享有的權利,人們經歷過怎樣艱苦的掙扎。
馬丁華殊從自己家人的美國路,了解到那種掙扎,那種希望。他說,就和約翰費茲傑羅,布蘭岱斯,路易斯等人一樣,他父母也是移民。他父親在1956年十月從愛爾蘭的戈爾偉(Galway)郡來到美國。他母親是1959年六月,才從愛爾蘭來到美國。上星期,她才慶祝了來美五十五週年。
他的父母,兩人都沒什麼錢,也沒受過多少教育。他們只從家鄉帶了幾個人名,家人教給他們的要有信仰,勤奮工作,重視社區這些價值觀,就來美了。在波士頓,他們有這些就夠了,因為那就是美國機會給人的承諾。
但並沒人給他們任何保證。要秉持這些價值觀的過日子,也有很多掙扎。所以他們找地方做禮拜,汲取力量;找工作,維持家計。他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是家務工人,靠著那些卑微,但有貢獻和誠實的工作,勉強持家。他們也發現了社區,在教堂,工會參加活動,找到了為下一代保護美國承諾的力量與關係。
馬丁華殊強調,人們今日打造的社區關係,也定義了未來的美國承諾。他認為美國創國者當年就是這麼看的,因而不只設立了政府,也創出一種生活方式。
1776年四月,約翰亞當斯寫出“公德是共和國的唯一基礎(public virtue is the only Foundation of Republics.)”。馬丁華殊認為,亞當斯知道自由人必須把共同的福祉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因此才說“一定要對公益有積極熱情,否則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馬丁華殊說,人們早已從歷史中發現,公德有許多形式,並不只是在選舉日出席投票而已,更要每天都團結一致。
美國創國者承諾的機會,其實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就看大家願不願意一起為共同利益攜手合作。 
圖片說明:

            芬紐廳昨日坐滿了人。(菊子攝)
            波士頓市長馬丁華殊(Martin Walsh,右二)和波市退伍軍人服務局局長Francisco Urena(左二)等人在儀式中的唱美國國歌時,都手撫心臟,以示效忠美國。(菊子攝)

            芬紐廳舞台上方的畫像,是當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時的景象(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