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4月 01, 2014

頂大學人談食品安全、教育


倪貴榮,劉蔚之兩位頂大學人,三月廿九日在假麻省理工學院講室舉行的“頂大學人系列論壇”中,分別申論“誰該決定我們吃什麼”,“教育應有獨立精神,盲目西、東學用,唯西,東為尊,荼害更大”。
倪貴榮,劉蔚之都是去年抵波士頓進修的兩位“頂大學人”,三月廿九日這天下午,應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與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之邀,出席「頂尖大學聯盟訪問學者學術論壇系列」,依序討論「食品安全與美國動物用藥之規範」與「中國近代教育學之建立告訴我們的事」兩大議題。
講座由中華專協會長游子揚主持。
倪貴榮是交通大學專研法律與科技的教授。他以「誰決定我們吃什麼? (Who decides what we eat?) 」 這個問題,促請聽眾重新思考食品安全問題。
他討論了食品中添加化學藥劑,畜牧業者使用賀爾蒙生長素等增加產量的作法是否恰當,比較美國和歐盟容許食品添加化學藥劑含量的標準,探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角色、與廠商業者有既是監督者,也是夥伴的模糊難定關係。
在討論美國對食品化學殘留量安全值(safe level)的政策規定,和歐盟比較,相對寬鬆時,他指出部分原因源於兩地的文化背景,部分原因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業者不僅扮演監督管理角色,亦是夥伴關係,肩負協助業者促進經濟發展的任務,因而也影響了政府制定規範的內容。
出席聽眾對食品安全尤其關注,紛紛就臺灣熱門議題發問,包括美國牛肉瘦肉精含量的爭議,政府對業者使用的抗生素劑量和引發狂牛病可能上的有什麼特別規定,管制。
倪貴榮博士指出,臺灣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定遠比美國嚴格,但食品安全涉及市場、消費者習慣等因素,政府,廠商,消費者各有考量,最終是個選擇平衡問題,有關各方應一起思考「誰該決定我們吃什麼?」。
劉蔚之博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任職。她在哈佛訪問研究期間,蒐集清末民初由中國至美國攻讀教育相關科系,大約150名博士的學位論文資料,藉著分析這群來美留學生回中國後對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影響,探討民初向美國教育取經的這段「知識轉移」過程。
劉蔚之以臺灣教育的熱門方向與議題,幾乎每十年一換,從1990年「建構式數學」;2000年「大學評鑑」、「教授評鑑」等重視量化指標,到2010年後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來分析教育趨勢的變化脈絡。
她說明,臺灣教育從1990年代迄今都借重國外教育學理論,和民初時中國大量移植美國教育理念,有相似處。中國近代教育界,包括胡適,都深受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的影響,不講「宗旨」,就因杜威曾說,教育本身就是宗旨。
劉蔚之表示,但要訂定適合中國文化的教育政策,其實需要瞭解中國傳統教育文化底蘊,以期兼容並蓄。
在回答聽眾提問時,她以留學德國的經驗為例,說明德國提供三軌升學方式,把教育資源適當地分配給各軌道教育,臺灣教改卻仍侷限在單軌的升學改革。她認為在關心改變升學方式外,也許應該更重視學生的適性及學習內容。
駐波士頓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在會末預告,4月份的「頂大訪問學者學術論壇系列」,將邀專研國際關係的連弘宜博士主講 。

圖片說明: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游子揚(左起),駐波士頓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中華專協董事長張重華頒感謝獎牌給兩名講者,倪貴榮,劉蔚之。(圖由教育組提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