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10月 28, 2013

李安巡迴哈佛、衛斯理 向觀眾交心


溫文儒雅的國際名導演李安,十月2526兩日穿梭大波士頓的哈佛大學,衛斯理學院,侃侃而談他從成長以來都是“外來者”的身份,讓他更能“無根”的悠游於各種題材間,當“電影的奴隸”。
            李安執導廿餘年,拍了十幾部片,包括今年二月的“少年PI的奇幻飄流“一片,共得了三座奧斯卡金像獎,好幾座金球奬,金獅奬,金熊奬,今年還擔任台灣金馬獎五十週年的評審主席。
            已是好萊塢名人的李安來波士頓,掀起的熱潮,不僅讓哈佛大學塞克勒博物館二百餘座位的演講廳,在李安將出席“李安及跨國電影藝術研討會 的消息後沒多久,座位就全部預約而空,衛斯理學院可容近千人的校友禮堂,26日早上也座無虛席。問答環節時,更排出兩條長龍。
            李安在這兩日的座談中,聽學者談自己的電影,說自己對電影的看法,拍片時的心路歷程,不時引觀眾爆笑,充分展現他掌握電影情節的功力。
          他也笑稱自己是“好人(nice guy)“,會盡量相提問者解釋,做說明。
            哈佛大學的這場研討會,請來波士頓學院的Christina Klein談“李安電影裏的離散層面“,普林斯頓大學的Jerome Silbergeld談“李安的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的蔡建鑫談”李安的台灣“,以及片中美食象徵的意義,哈佛大學的汪悅進談”色戒中戒的是什麼“,杜克大學的周成蔭主持座談。
            衛斯理學院的座談,由宋明煒主持問答。
            面對著已過世父親希望他成為其中一分子的教授們,李安在哈佛時笑說“你們特別”,破例透露了一個秘密。“色戒”一片中,帶女演員進戲院的人背後有個數目,那是他的生日。
            提到他影片中許多“父親”形格,角色時,李安坦言,當年是自己所就讀高中校長的父親對他影響很大。他父親一直認為拍電影很不實在,甚至他得到奧斯卡獎了,都還問他,什麼時候去教書。
            李安闡述自己的影片,源自他的生活經歷,包括他在台灣南部長大,但是“外省人”;來美留學後,他是少數族裔;前些年回父親在中國大陸的故鄉時,他是“台灣人”。這讓他覺得自己並沒有真正文化上的根,“流動,離散對他來說很自然(floating is my thing)”,他也因此不喜歡被定型為某一類導演,總喜歡嚐試新東西。
            李安談及這“無根”狀況時,還忍不住鼓勵人勇於做自己,讓別人接受自己就是那樣。
            “父親”的角色是人們談論李安電影時,常跳不開的話題。李安覺得,就像中國人傳統舊社會觀念,父親還代表著威權意味。但就像跨入民主時代,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一般,民國政府遷台後,中原意味也漸消失。李安在成長期間,親身體驗著這些元素對他的生活及心理的影響。
        汪悅進談“色戒“, 比對片中角色和張愛玲小說中人物的原型,梁朝偉和胡蘭成衣飾極度相似,湯唯和鄭蘋如很像,還問李安,怎麼選角。
            李安坦言,“色戒”是部他最不願意拍的電影,但相關的影像卻不斷在他腦中浮象,讓他有如被鬼追般,纏繞三年,才終於向辛默斯(James Schamus)提這故事。
            他說,這是讓他最傷神,和演員交流最深入的一部影片。拍片時他常常哭,弄到梁朝偉一度安慰他地說,“導演,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我們演員暴露的只是外表(skin)而已“。
            梁朝偉是最佳演員,極有經驗。湯唯是萬中挑一,卻並無啥經驗 。李安說,但他們兩人都知道,其實湯唯演的是李安,梁朝偉演的是“我的老闆(my boss)”。全裸著的他們兩人以百分之百信任,全無心機的態度,面對著他問“導演,你要我們怎麼做”時,他忍不住在心裏對自己喊,“天啊,你要我怎麼辦”,掙扎是否要深究心中未知的自我。
            李安說,就像張愛玲寫“色戒”這30頁的短篇小說,大概只用了一個下午,但卻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來隱藏小說可能走漏的蛛絲馬跡一般,他和張愛玲似乎有著同樣困擾,有著要把故事拍出來的衝動,卻又不願泄露深藏在自己心底的許多欲望。
            李安談“色戒”,有著既不願回顧,又忍不住要談的掙扎,感慨地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那故事“吸引”,邊笑稱那是“壞事(bad thing)”,邊指出,人們其實常常需要做解構工作,把其他人說的話都當做謊言,再從中分析出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虛假的部分,而電影的戲劇張力,往往也來自於這樣的衝突。
         ”色戒“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還讓李安懷有糾正歷史情節。他認為他父母那一代人,兩岸各自扭曲了歷史真相,他拍成的”色戒“這片,或許可以讓後代人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去瞭解當年的真實歷史。
            李安在兩場座談中,坦白述說了許多他的看法,包括他的腦子一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倫理,一邊是西方的電影技法,故事鋪陳要求,如果兩邊互相溝通得很好,就應該俱有全球共通性。他和辛默斯的合作,就有著東西結合優點,兩人互相驗證劇情結構,發展,是否能讓觀眾理解,發揮吸引人的效果。
        李安說,很多時候,並不是他特別想要拍些什麼,但是他經歷過的一些事,常會自然地形成畫面,在他的腦海中浮現。換句話說,是電影想要和觀眾見面,利用他來做和觀眾溝通的工具。他其實是”電影的奴隸“。
            李安目前在斟酌如何拍以拳王阿里為題材的立體電影,到底怎麼做,他還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的人生態度有如易經有關變與不變的理論,要隨機應變的因應發生在周遭的事,盡量做些不一樣的事。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新任費正清中心主任歐立德(Mark C. Elliott)(右起),王德威,蔡建鑫,周成蔭等教授是哈佛大學研討會的合作方,講者,主持人。(菊子攝)

            李安(左起),辛默斯,Christina Klein, Jerome Silbergeld, 蔡建鑫,汪悅進等教授回答觀眾提問。(菊子攝)

            李安成為哈佛大學研討會主題。(菊子攝)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為李安研討會贊助了接待解會。處長洪慧珠(左)邀李安(右)致詞。(菊子攝)

            李安(左)此行來波士頓,遇到當年來美留學時住在他家的田文浩。(菊子攝)

            衛斯理學院教授宋明煒(左起),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所長薛龍都出席了哈佛大學的李安研討會。(菊子攝)

            哈佛大學教授汪悅進把梁朝偉(右)和胡蘭成(左)的照片拿出來對比。(菊子攝)

            李安在衛斯理學院。(菊子攝)

            衛斯理學院校友禮堂擠滿了前來一瞻李安風采的觀眾。(菊子攝)

            李安和辛默斯在哈佛大學和觀眾互動。(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