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7月 07, 2012

馬小鶴、潘儒達談基督教與中國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中心的藝文小集,日前邀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部主任馬小鶴、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牧師潘儒達談中國歷史中的基督教,從不同角度探討這有如美國精神文明根源之一的基督教,在中國曾經發生什麼樣的影響。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部主任馬小鶴談的是唐代景教。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牧師潘儒達談的是「基督教與中國的交會─明清時期」。
曾任香港亞洲週刊撰述員的馬小鶴表示,自己專業研究歷史,涉獵宗教,純是興趣。
      根據維基百科,景教是唐朝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Nestorius),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源起於今日的敘利亞,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唐朝時在長安一度盛行,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馬小鶴的講談,內容豐富,分成四個部份,介紹西方對景教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國學者對某些景教文書是否敦煌文書原件的質疑,對《序聼詩所經》、《一神論》有關耶 穌生平描述的考察
他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有敘利亞文,指證唐代景教源出於敘利亞教會,並簡介了景教在貞觀九年,經景教僧侶阿羅本到長安,獲唐太宗支持,翻譯基督教文獻,建立教堂大秦寺而後,到唐高宗時鼎盛,到武則天時受佛道教壓抑等情況。他也介紹了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景教文書,可分兩類,一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作者景淨的文書,一為包括「一神論」、「序聽迷詩所經」等所謂的阿羅本文典。談及歐美對景教敍利亞文文獻的研究時,他指出,研究景教的專家林悟殊教授提出,可以用敍利亞文經典對《一神論》、《序聽迷詩所經》作細緻比較,以確定它們的原本是否確為唐代根據敍利亞文景教經典編譯的。他還分析了《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中關於耶穌生平的文字,包括末艷(聖母瑪利亞)未婚生子,「耶穌作爲第二個亞當」的教義等。
馬小鶴還談及,景教和拜火教、摩尼教並稱為三夷教;聶斯脫里派等有關耶穌基督神人兩性的爭論,背後有很多的政治鬥爭;許多景教經文翻譯艱澀難懂等。
            潘儒達從2005年開始擔任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牧師,也在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和正道神學院擔任兼任教授
      潘儒達指出,基督教進中國宣教,遭遇的最大問題是祭拜祖先是否就是崇拜偶像等,信仰與文化之間的衝擊。再則是基督教夾在外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才獲准進入中國,使基督教帶有了「欺壓凌人」色彩,角色變得尷尬。他認為基督教義本質和中國傳統文化接近,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近代基督教在宣教時,都努力本土化、文化化及處境化,以期基督教義能脫去西方文化外衣,和中國傳統融和。
      潘儒達整理出的基督教「來華」宣教階段,大分為四,一為唐代的涅斯多留(Nestorius)教會(景教),二為也里可溫教(蒙古語,上帝教),天主教方濟會(Franciscan),景教的延續(元代),三為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以及方濟會、道明會(Dominican、耶蘇會(Jesuit)等。四為中國的閉關自守,語言文化隔閡,中國受迫於不平等條約而開放,令傳教士處境尷尬等。
      在第三階段時,基督教傳教士利瑪竇就已經很懂得應用本土化技巧,不但穿士大夫服,還以文言文寫交友論,徐光啟還成立了婦女組。


圖片說明:

      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因牛江河休假,由張石芝(右三)代班,主持馬小鶴(左五)、潘儒達(左六)的講談。當晚出席者包括袁尚賢(右一)、張鳳(左三)等人。(菊子攝)

      馬小鶴講談時放映的幻燈片之一是塞琉西亞泰西封遺址,世界上最大的磚頭砌成的圓拱。直到780年,該城都是東方教會的中心。(菊子翻攝自現場圖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