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4月 11, 2012

徐永光:中國公益事業缺人才


 中國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日前應哈佛大學濠澤中心(Hauser Center)中國非營利組織項目、哈佛北岸學社之邀,暢談「中國公益事業與社會力量發展的成就與困境」,指政府開放登記後,中國非營利組織面對的最大困境,是人才。
他倆此行訪美,主要是為拜訪已與人民大學有聯繫,去年才完成七年籌款廿億美元目標的美國聖母大學,商談為中國培養非營利組織未來執行長人才的合作事宜。應前述哈佛濠澤中心、北岸學社之邀,擔任講者,為籌辦中的「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班」發表談話。
哈佛濠澤中心行政主任胡馨表示,「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班」預定招收30名中國留學生,在八月十九日至廿五日間集訓七天,藉以啟發、塑造未來中國公民社會領袖。
中國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當晚和出席者分享了他在中國的豐富經營非牟利組織經驗。他坦言,自從2004年,中國法令規定,私人企業可開辦基金會後,中國約出現1405家由私企開辦的非公募基金會,另有1236家公募基金會。但根據他的瞭解,在這麼龐大數目的基金會中,真正具備相應資格的基金會執行長,恐怕不到1%。培養公益事業經營人才,顯然是中國發展公益事業的當務之急。
徐永光是在1988年時,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長職務,以十萬元註冊資金,創辦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開展希望工程,並從此在公益事業領域深耕。
徐永光認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目前主要有三類,分別為有政府背景的官辦非營利組織(NGO),有企業財富做後盾的非公募基金會,以及既無背景,也缺經費,以服務社區為主旨的草根非營利組織。他個人很幸運的,三類公益組織各辦有一個,包括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以及推動民間公益行業自律、透明化、提高效率的基金會中心網。
由於中國的公益體制三十年未變,90%民間捐款,都流進了有政府背景的1200家公募基金,2200多個紅十字會,以及5000多個慈善總會。中國民政部去年公佈的數據也說,流進草根非牟利組織的捐款,不到1.3%
他最近發表了一篇「慈善體制改革需有頂層設計」的文章,強調在西方社會,例如美國,政府出資購買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的款額,是民間捐款的一點五倍,但在中國,卻是民間出資,政府辦事,這種體制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下,顯然必須轉型、改革,只是這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涉及立法、權力、資源,以及政府和民間的關係,如何落實監管,避免球員兼裁判情況出現等等細節。尤其是每年上千億元人民幣的民間捐款,該由政府或民間來主導,也有著很大的利益問題待解決。
徐永光表示,中國已有越來越多熱心人,願意投資進公益事業。前一陣子福建省就有兩名富人慷慨撥款。其中一人成立註冊資金一億元人民幣的基金會後,再捐出83億元的股票。另一人也捐出三十多億元。中國首富,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也在2011年宣佈,要成立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基金會。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將因此再添一類家族慈善基金會。希望哈佛大學等海外人才,積極回中國參與公益事業,不但工作好找,收入也不會低。
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當晚以「中國道路─改革時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為題,暢言中國階級結構變遷,已從工農聯盟轉為精英聯盟,中國共產黨也早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在執政成為根本目標下,改革勢必陸續出現。

圖片說明:

      哈佛濠澤中心行政主任胡馨(右起)介紹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菊子攝)

      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在講談時,為希望工程辯護,指四川汶川大地震時,希望小學校舍全都安然無恙,就是見證。(菊子攝)

      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礙於時間,濃縮了講談內容。(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