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11月 18, 2011

王曉東和哈佛學子分享經驗


 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所長王曉東日前在哈佛講座中侃言,中國需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評估制度,未來的生物科學將更注重研發。他也勸喻學生,心態決定行為,在學時就把自己當成研究員,處事主動,將來成功的機率也大。
200441歲時,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大陸留美學者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09年,接受中國的國家千人計劃邀請,全職回中國工作的王曉東,日前應哈佛大學邀請,到訪波士頓講學。該校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把握機會,邀他分享經歷。
王曉東說自己是湖北武漢人,一歲半就隨家人遷居湖南,成長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趕上恢復高考,開放留學,來到美國,在德州一住25年。這期間,他於1991年取得西南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加入Emory大學,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1996年回西南大學任教,2001年升任為該校生物醫藥科學系主任,2002年成為霍華休斯醫學院調查員(investigator)2004年才41歲時,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年的最年輕院士。
王曉東先打趣的指湖南一向貧困,中國甚至有俗諺說嫁人別嫁湖南人這說法,德州也既是小布殊故鄉,也有文化沙漠之稱,似乎他這一生,都處身在一個並不很受社會歡迎的環境,經驗其實相當有限,接著再解釋,許多人當年出國留學後,留了下來,是畢業時感到自己所學還很不夠,於是申請做博士後,他在「只要做得好,所有大門都會為你而開」的形勢中當上教授。他只是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當選為最年輕的傑出教授之一。
談及他為什麼決定回中國時,研究方向是細胞死亡的分子機理研究,要為治療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及神機退行幸性等疾病,根據發病機理,設計出新治療方法的王曉東坦言,主要有三個理由。一是作為中國人,終究要回中國去,二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成立七、八年後,已有20多個實驗室,近800名研究員,到了他應該常駐,建立起我可以做得更好這機構文化的時候,三是他有機會實現他所相信的,生物研究的未來方向要整合計算性資訊。
王曉東還半開玩笑的補充,全職的回中國後,唯一令人有點失落的是,一旦回到中國,被當作自己人了,就也失去了在應邀出席活動、開會時,以前作為海外學者所享有的優惠禮遇,例如安排他住學生宿舍,卻安排其他從海外回國者住五星級酒店。
有心為中國培養更多優秀科學家的王曉東,和擠滿杜爹利屋(Dudley House)的哈佛學子交流時表示,成功從來不嫌早,學生們在求學期間就不妨調整心態,把自己當成是研究項目中的首席調查者(Primary Investigator),進而主動發覺議題、項目,深入探討。王曉東以他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早前聘用了一名之前還未當過首席調查者的學生為例指出,該名學生後來在研發上的表現,甚至比許多學經歷比他豐富的人還好。老一輩能做的是,是建立平台,讓年輕人發揮所長。他那現有24個實驗室的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就撥備了一年二百萬元人民幣,另補助購買儀器費,不下萬元。
王曉東認為中國科學界多年來都還未出現一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成果,其中亟待整頓的事項之一,就是要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評估制度。他亟盼有更多年輕學者加入他的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打造中國更美好的生物科學未來。

圖片說明:

      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所長王曉東日前在哈佛開講。(菊子攝)   

      段昕(右一)和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所長王曉東(),以及數名曾在NIBS內工作的年輕學者,在哈佛校園合影。(菊子攝)

      王曉東講談會出席者擠滿了講室。(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