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8月 10, 2011

王余畫廊展「中國城面貌」


「你住在中國城嗎?你有故事要說嗎?」,塔芙茨大學Jonathan M. Tisch公民及公共服務學院學生阮述恩,刻正在華人前進會的王余紀念畫廊舉辦展覽,要以照片及文字,補捉「中國城面貌」。展至八月十二日止。
            這是塔芙茨大學公民及公共服務學院和華人前進會、亞裔文化資源中心合作的項目,企圖以「中國城面貌(Faces of Chinatown)」,展現波城華埠,如今是個新舊世代同居,背景各異社區的人口多元化景況。
            華人前進會的王余紀念畫廊(王耀敏、余耀瓊),嚴格來說只是一條長廊。「中國城面貌」展覽,呈現的是2011年春天,年輕攝影者阮述恩以鏡頭補捉的四名波士頓華埠居民面貌,輔以文字說明後,顯現出中國城的多元面貌,不但是商業區,也是充滿了文化特色的居民區。
            鏡頭補捉到的人物有1972年移民來美的華姐、2004年來美的筠姐,以及2005年搬進華埠的年輕專業人士Daniel JeffYvonne
            華姐是1972年從香港移民來美的,最初去的是羅德島州,1974年才搬進華埠,現在已經退休。她們剛搬來時,一個人也不認識,從中國來的朋友建議他們把孩子帶去華埠的華林派,和同年齡的小朋友玩。他們沒錢付學費,但華林派館長讓他們免費上課,他們也從此和華林派的人感情很好,Po叔還幫他們申請住進了公路村的兩睡房公寓。
            華姐記得,三十年前的波士頓華埠,有各種各樣的零售店,婦女們會在街市買雜貨。那時候華埠內既無酒店,也沒停車場、學校,或醫院,倒是有不下300家的製造生產工廠,現在全變成了塔芙茨醫療中心。
            1974年到1986年間,華姐在華埠內的製造廠內工作。當大部份的製造廠在1986年左右關了門後,華姐進了瑪麗奧(Marriot)酒店做房務工作,但一個月之後就因為背痛,不得不辭職了。之後,她進了一家製藥設備生產公司工作,一直做到2005年退休為止。
            華姐的手,沒指紋,是有原因的。她說,工廠內的華裔工人,常被西班牙裔領班欺負。領班會把最辛苦的工作交給華裔工人做,因為華裔工人不會說英語,沒法子抱怨。華姐用毒性最強的溶解劑工作,使得她的指紋全因而脫落。華姐所有的白人及華人朋友都勸華姐辭職,但她希望能留下來工作,好在經濟上支持家庭。
            面對欺負,華姐起初默不作聲,因為主管把她安排在早班工作,讓她得以在晚上照顧子女。但後來主管開始把她的值班時間調來調去,還要她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情況就越來越難忍受了。
            1988年時,主管要求所有華裔工人上英文課,還規定他們得通過考試。華姐很認真的準備考試,結果考了三次,還是都沒考過。華姐覺得只要求華裔工人考試,很不公平,決定站出來說話。她把公司內的華裔工人都召集起來,遞出受歧視的抱怨。公司擁有者開始緊張,把那名主管開除了,還承諾要平等對待所有員工。那之後,華姐成為工廠內最受尊重的工人。
            Yvonne是在波士頓出生長大的年輕專業人士。父親是華人,母親是哥倫比亞人。父母在委內瑞拉認識,兩人都會說台山話,卻都不太會說英文。她一直都想住進華埠,但房價那麼貴,她從來都以為那不太可能,沒想到2005年她申請可負擔住宅的抽籤,排第二順位,連房子都沒機會看,就只拿到一幅藍圖,就得決定要還是不要。決定要了後,又等了三年,她才真的住進去。她覺得華埠是一個很好的聚會地,但她還得克服語言障礙。
            原本住在麻州勒星頓鎮,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Daniel Jeff,覺得華埠像個城市村落,給人市內社區的感覺。他們住在屋街一棟建於十九世紀初的公寓內。以前他們不住在華埠時,分別在波士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上學的他們倆,會進華埠吃點心。他們覺得華埠內某些地區安全,但在人們熟悉的界線以外,就有點像是無人管地帶,不安全到他們去吃點心時,還得付錢給妓女看住他們的車。
            查詢展覽詳情,可洽王余畫廊(One Nassau Street, Unit 2, Boston, MA 02111)617-357-4499,或wygallery@gmail.com

圖片說明:

            阮述恩(右起)和王余畫廊協調員Thomas Chen,以及亞裔文化資源中心行政主任John Xie(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王余畫廊內展出的攝影及文字敘述作品。(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