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10月 06, 2010

羅州布萊恩特大學賀中秋、國慶 蒙古博物館、歌舞團助陣

       羅德島州布萊恩特大學美中研究所、孔子學院和中國內蒙古博物館合作,日前以專題演講、蒙古歌舞,為該校師生及羅州民眾舉辦了一場極有特色的中秋節暨中國國慶日慶祝會。
      甫於昨()日離開羅德島州的中國內蒙古博物館代表團,是第一次到訪羅德島州,正好遇上中秋節與中國六十一週年國慶,乃在該團館長塔拉,布萊恩特大學美中研究所所長楊洪,孔子學院助理主任謝等人安排下,策劃出一場別開生面的慶祝會,讓人認識已獲聯合國教科文教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種內蒙古藝術形式,還安排該校學生穿上蒙古服裝,向嘉賓們獻上白色「哈達」,祝福眾人吉祥。   
中國內蒙古博物館館長,也是中國遼國文化考古專家塔拉,當晚先做了場專題演講,談說「文明的歷程:內蒙古考古大事紀」,以他的專業知識為出席者整理出蒙古文明的演變概況,以及考古發現,讓出席者有上了堂蒙古文化速成班的感覺。
      他指出,內蒙古的面積和美國德州差不多大,約有人口二千四百萬,地處 國東北不,鄰接蒙古、俄國,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西元1271年到1368年的元朝。
      來自蒙古歌舞團的三名藝術家,朝魯蒙、額爾德木特斯和哈斯其木格,接著獻演充滿內蒙古草原風情味的音樂表演,包括以長調、呼麥、馬頭琴等蒙古獨有的樂器、演奏及演唱法所做的不下十一項表演。這些曲目分別為「馳騁馬背」、「記憶之歌」、「杜魯漢人頌歌(Ode of Man Du Lu khan)」、「蘇黑的小白馬」、「新生太陽」、「你和我」、「在家鄉的母親」、「娉婷小白馬」、「草地之愛」、「金翼鳥」。他們還表演了蘇格蘭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以馬頭琴表演了「雪絨花」。
      根據內蒙團的介紹,長調、呼麥、馬頭琴是三種內蒙特色。馬頭琴是狀如馬頭,木材雕成的二弦琴,樂音和小提琴或大提琴很像。琴弦是用乾鹿或山羊肌腱做成的,琴弓則是用柳木綁上塗了一層落葉松或雪松樹脂的馬尾毛做成的。
      長調是二種蒙古民樂之一,以極寬廣音域及自由組合假聲所展現出來的心理狀態。
      呼麥是蒙古的藝術唱腔,由單一個人唱出不同音韻,包括由喉嚨發出的貝斯低音,以及高音。
      出席晚會的觀眾,看著、聽著內蒙古歌舞團具特色的服裝、樂器及唱奏,大感興奮,不時發出「精彩極了(Fantastic Job)」、「真是驚人(It's just amazing)」的讚嘆語。
      當晚出席慶祝會的嘉賓,除了羅州布萊恩特大學校長梅恪禮(Ronald Machtley),羅州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學區總監    Robert O'Brien,林肯(Lincoln)學區總監Georgia Fotunato,威廉溫莎小學校長的校长 Bridget Morisseau,林肯高中校長Kevin McNamara,數所羅州中小學校長,以及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嘉賓等。
      孔子學院助理主任謝昨日還特露,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在羅德島州推動「孔子課堂」項目,四日這天,內蒙古藝術家們還特地到羅德島州林肯學區的林肯高中,為「孔子課堂」成立揭牌儀式表演助興。謝昆表示迄今,羅德島州內已有六所公立中小學開辦了孔子課堂,全面鼓勵羅州居民學習漢語。

圖片說明:

      羅德島州布萊恩特大學美中研究所所長楊洪(右一)、校長梅恪禮(左三)等人與內蒙古歌舞團員、內蒙古博物館館長塔拉(左二)等人互獻哈達、鮮花,以表祝賀。(圖由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提供)

      內蒙古歌舞團員在馬頭琴伴奏下演唱。(圖由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提供)

      布萊恩特大學學生穿上蒙古服裝,為校長梅恪禮()獻上哈達。 (圖由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提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