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5月 15, 2009

華裔青少年與家人溝通不足 社區關切討論援助辦法

七個機構昨(十四)日在華埠社區聯盟(TCC)的「華埠青年所面對問題」座談中,不約而同指出,許多亞裔青少年和父母、家人的接觸時間不夠,溝通不足,缺乏關愛,又不善於表達,亟需社區給予更多支持,以培養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好期許。
包括華美福利會行政主任李秋明,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伍綺玲等人在內,會後不少人表示,華埠內為青少年提供服務的機構,或許可以再次考慮整合人力與資源,根據各機構的不同長處,來釐定、調整服務項目,以滿足亞裔青少年在身體、心理、學業、技能、娛樂等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波士頓亞裔青少年基本服務(YES)的青年輔導員David T. Vo,Kenney Wong指出,人們想到移民社區時,馬上會想到語言、就業、醫療護理等等各種適應環境的維生需求問題,但其實青少年一樣面對這些問題,而且由於他們年紀還青,常不知如何求助,更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沮喪,抑鬱,轉而以暴力或精神病等形式發泄出來,因而也更需要幫助。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BCNC)為大約二百名十一、二歲到十八歲的青少年辦理各種服務項目。該中心青少年服務主任金圭珍(Sophie Kim)也指出,根據她的服務經驗,許多青少年不懂得如何和人溝通,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一有人問些什麼,最常掛在口頭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對他們來說,要有創意的做些什麼事情出來,是很大的挑戰。
但接觸中最令她驚訝的是,這些青少年們接觸的事物、地方實在很有限,有些人在多徹斯特住了好幾年,卻還從來沒去過哈佛廣場這紅線地鐵一搭就可到的地方。不少人對自我的評價、期許都低,有著和社會越來越疏離的傾向。
金圭珍指出,亞裔是模範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常讓外界的人忽略了亞裔內有著人們看不見的多元化區別,包括有些人的父母是異族通婚,有些人是父母的其中一方是「外在美」,或「內在美」,不在身邊居住等等情況不一而足。許多學校老師未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和這些青少年做適當的溝通與接觸,處理他們面對的生理、心理及家庭問題。社區在為這些青少年提供支持上,做的實在還很不夠。
華埠社區聯盟共同主席,波士頓華人佈道會助理牧師廖永誠昨日在會中表示,TCC早年曾以改善社區內的青少年服務為工作重點之一,昨日的座談,既重溫這一重點,也交流社區機構各自辦理青少年服務的概況。
廖永誠指出,華人佈道會目前約為一百五十名六到十二年級的青少年服務,其中八、九十人是週六參加活動,約七十人是週日參加活動。這些青少年的居住地點分散,包括任務丘(Mission Hill)、邦克丘(Bunker Hill)、或畢肯丘(Beacon Hill)都有,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華埠青少年,喜歡進華埠找同伴。社區機構該如何為這些青少年服務,幫助他們成長,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的確需要更多人來腦力激盪。
昨日就青少年服務概況做了說明的機構包括波士頓亞裔青少年基本服務(YES)、波士頓華人佈道會、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哈佛菲利普布魯克(Philip Brook)項目、堡壘村居民聯誼會、華人前進會、華埠王安青年會。
TCC昨日的議程還包括塔芙茨大學學生報告華埠彩券經紀訪談項目,父母/專業支持聯盟(Parents/ Professional Advocacy League)華裔外展聯絡員黃千姬講談兒童行為健康計劃。波士頓街實驗室(Boston Street Lab, Inc.)的Leslie 和Sam Davol夫婦報告,他們和華埠圖書館之友會合作,打算今年九月在波城華埠內找到一個空置店面,佈置成店面圖書館,以三個月為期,為華埠民眾提供圖書館式服務。

圖片說明:
BCNC青少年服務主任金圭珍(Sophie Kim)(立者)以她的服務經驗指出,很多青少年亟需社區給予支持。(菊子攝)
華埠社區聯盟共同主席,波士頓華人佈道會助理牧師廖永誠(左)說明教會的青少年服務工作。左三為另一名共同主席曾雪清。(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