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12月 10, 2007

學者聚首哈佛談「全球語境下的華文文學」

第廿二屆中國文化研討會的主持者及講談人包括前排左起胡斯慧、黃萬盛、張鳳、鄭培凱、哈金、張恩華、
鍾雪萍、楊俊蕾,後排右一宋明偉,右三聶偉,左二陸惠風等人。
(周菊子攝)

岩畫研究學者宋耀良與作家哈金()昨日都出席了第廿二屆
中國文化研討會。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今年跨入第廿二屆的大波士頓地區一年一度「文化饗宴」─中國文化研討會,昨()日在哈佛大學燕京大禮堂,匯聚了廿多名來自中港台及美國的華裔學者,從各個角度暢談「全球語境下的華文文學」。

與會學者在探討「華文文學」、「華語文學」或「華語語系文學」該如何定義,又如何擴大範圍之際,也談及理論研究與實際創作的不宜等同並論。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作為研討會發起人之一,昨日在會場聽講
之外,晚上還在他的社長官邸宴請一眾出席學者。
(菊子攝)

以英文寫作華人故事而頻頻獲獎、揚名,目前任教於波士頓大學的作家哈金,在會中從創作者角度發言,指用那一種語言創作其實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創作出來的內容,能激起廣大讀者共鳴,就能擲地有聲。創作者也因此必須要有視野,能看見常人所看不見的小情感轉折,大時空變遷,再融匯整合流之於筆,並不只是單純的轉述個人經歷。

包括劍橋新語社創辦人陸惠風,曾任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的周春塘等人都稱讚哈金昨日的講談。他倆私下討論時則慨嘆文風不古,現代華人的中文或華文程度每下愈況,別說是不像古代人的幾皆能詩會詞,就連一般文句,都經常出現不通順的情況。

台灣前駐新加坡大使胡為真夫婦捧女兒胡斯慧的場,
出席第廿二屆中國文化研討會。
(周菊子攝)

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耶魯大學教授石靜遠,台灣清華大學教授廖炳惠,復旦大學教授林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單德興,波士頓大學教授哈金擔任講談人的昨日第一場講談中,也有學者指出,台灣目前的中文教育,在教改的強調本土化,以及大環境的受西方影響下,年青人的平常交談,常出現語法或文法不通,但大家卻都能瞭解彼此說些什麼的中文。

           其中鄭培凱提及喜見香港近年來有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創作,周春塘則不以為然的認為,文學創作應發自內心,不應以獎勵來作誘因。

昨日下午還進行了三場講談,第一場由曾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博士生,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的田曉菲擔任主持,三名講談人全是年輕女學者,包括塔芙茲大學鍾雪萍,麻州大學張恩華,以及一名衛斯理學院教授。

第二場由張鳳主持,講談人包括夫妻檔的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俊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教授聶偉,波士頓大學教授胡斯慧,衛斯理學院宋明偉。

波士頓大學教授胡斯慧是台灣前駐新加坡大使胡為真的女兒。昨日她講談她把葉霞翟所撰,講談她祖父胡宗南的「天地悠悠」一書,譯成英文的過程。

原本不在應邀講談者名單上的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教授聶偉,一開口就指這兩日參加在哈佛大學舉辦的「全球化現代華文文學(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ic Writings) 」會議,感受到的困惑大於啟發。他以在美國遇到的東亞系中文教授多半兼教華文電影,指出在電影中的華人文化整合現象,包括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片中人物使用台語、客家話、國語、英文及日語等五種語言,觀眾不見得全懂這五種語言,只能靠中文或英文字幕來瞭解劇情。又如劉燁導演的「巴爾扎克和小裁縫」、陳果所拍「榴槤飄香」、「香港有個荷里活」等三部片,片中人物從中國到香港發展,再進軍好萊塢(荷里活),儼然和華文文學的衍進般,是在做跨領域發展,應稱之為TransSinoCinema

昨日的研討會由劍橋新語社創辦人陸惠風,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鄭炯文、哈佛大學東亞系語言組主任馮勝利等人為開場致辭,最後在黃萬盛主持的座談中結束。(標題更新)

沒有留言: